文/炒米视角

在《大明王朝1566》当中,表面看起来严世蕃刻意掐准点,把胡宗宪的奏折交到吕方处,让吕方代为传达,通过吕方进行转圜,想方设法避免嘉靖看到奏折里面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嘉靖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所谓的过程。嘉靖同意“改稻为桑”的方案,实际上这就意味着他知道这个过程当中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嘉靖有一个小小的私念,那就是炼丹尚缺的100多万两银子啊。而这个私念徐阶、张居正等人是不会替他实现的。

嘉靖1566 胡宗宪片段(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1)

嘉靖又何尝不知道严嵩、严世蕃是何等人物?那是黄河之水呀。但是在嘉靖的眼里,黄河之水也是要哺育两岸人民的呀。在嘉靖的心里,为了这100多万两银子,他可以默许严世蕃他们赚300万两银子。而且他也知道意味着严世芳如果要赚取这300万两银子,可能民间损失的就是上千万两银子。这些都是嘉靖的默许范围。

其实事情到了这份上,就有些细思恐极了。嘉靖是有多无奈啊?因为自己一丢丢的私欲,则要满足严世藩等人无限的贪欲。

但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严世蕃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不能和嘉靖有半点关系,嘉靖需要的只是那100多万两的结果,而中间的那些脏活累活以及污名,是不可以也是坚决不允许粘到嘉靖身上的。

表面上,嘉靖与严嵩严世蕃父子签订了一份“改稻为桑”的合同,目的是”利国利民”。但实际上还签了一份“100多万两炼丹银”的合同。

关键是这个合同上谁都没有盖章,但是却比那份“改稻为桑”的合同更真实有效。

嘉靖1566 胡宗宪片段(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2)

而当吕方在裕王府先是报喜,将义子杨金水谈成的生意”50万匹丝绸,可以赚450万两”告诉嘉靖后,又递上胡宗宪的奏折时,嘉靖的态度说明了一切,嘉靖看都没看奏折,"让内阁自个拿主意吧"。

其实嘉靖不用看胡宗宪的奏折,他都知道这是一个”报忧”的奏疏。既然是报忧的奏疏,自己还是不看为妙,直接把球踢给内阁,让严嵩自己去处理吧。所以即便,最终真的出了什么问题,那也都是内阁的责任啊。

嘉靖1566 胡宗宪片段(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3)

而严世蕃果然”绝顶聪明”,既然派兵踏苗,民愤过大,难以继续执行。那么就造成既定事实吧。于是挖堤放水,水淹九县。既然稻田全部被水淹掉了,淹掉的田地,可以名正言顺的去种桑了。

然而这才是严世藩计划的第一步,如何将这些土地变成江南富商的私产?如何再来打劫江南富商,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严世蕃之所以敢“水淹九县”,是因为嘉靖只要那“100万两的炼丹银”的结果,而刻意不去管这个过程。

”不管过程”对双方都有利。 原因很简单,当胡宗宪的奏折上来的时候,其实就暴露了像马宁远这类基层为了完成朝廷改稻为桑的指令,派兵践踏秧苗,已经切实伤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捅到嘉靖那里,你让嘉靖是管还是不管的好?

嘉靖1566 胡宗宪片段(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4)

嘉靖如果管那么“改稻为桑”就极有可能中止,那么嘉靖的100多万两的炼丹银就立马要打了水漂。嘉靖如果知道这件事情,却又不管,那么是要注定被骂昏君的。嘉靖是个聪明的皇帝,他不但要里子更要面子。

但是嘉靖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100万炼丹银子,被严党越拖越深。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嘉靖1566 胡宗宪片段(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