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改变》作者:李松蔚

为什么自卑的人往往又很自负(为什么人总是自卑)(1)

​ 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亲密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理清了家庭关系中几组不同的角色关系组合,还分析了家庭系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发展周期。

那么,接下来的这一节中,我们将进入《5%的改变》书中的最后一个大的讨论主题:人际关系。

如果说前面我们讨论的几个主题:自我、家庭、工作、亲密关系,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个侧面,那么,人际关系就是把这些侧面串联起来、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重要媒介。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失败的人生则大多和糟糕的人际关系有关。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有过一条广为流传的论断,他说: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真实的人生故事,来了解3种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的“人生的烦恼”,它们分别是:自卑、孤独和虚荣。

自卑:所有人都“讨厌”我

首先,我们来听一个自卑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体重接近一百四十斤的女孩。她说,自己是因为暴饮暴食,才一步一步变胖的,每次吃饭都吃到十二分饱,不开心的时候、孤独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她都会选择吃东西,根本停不下来,却又完全忍不住。

变胖之后,她自己就陷入了自卑,这种自卑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厌恶”。她说,感觉自己特别丑,丑到所有人都讨厌自己。于是,她不好意思去认识新的异性朋友,心底里认为他们是不会喜欢这么胖的女孩的。

这样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让这位女孩陷入了痛苦的沼泽。而为了缓解痛苦,她的习惯又是继续吃东西,用食物来抚慰自己的内心。但是吃得多了,身体又开始变胖,至少是失去了不少瘦下来的可能。

整件事情,就这么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松蔚老师向女孩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主动策划一次“暴食行动”,比如在接下来一个星期里,选出一天,比如周五,把它策划成“幸福地吃东西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不再想那么多,不再顾忌负面情绪,只是享受食物,好好吃饭。这个星期里剩余的几天,则不用改变什么,和平时一样就可以。

试验了一个星期之后,这位女孩反馈说,方法十分有效。她感觉到自己在逐步放下暴食这件事,不再一天到晚地担心所有人“讨厌自己”了。甚至当她在逛街时看到微胖的女孩,会欣赏到对方的打扮、并且想着自己也可以变得漂亮起来。

而这位女孩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改变,背后的原因就是:“通过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尽情享受美食的做法,使得“暴饮暴食”这件事情对她来说不再是只有负面意义的负担,而是一种具有自我对比参照的,正向意义的事。因此她的心态也随之改变了,她不再被想象中的“外人眼光”控制,而是开始学会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到了生活的掌控感。

孤独像一座城堡

第二个故事关于孤独。这位主人公说,他的困扰是,自己一直在回避人际关系,甚至是在切断和他人的关系,自己把自己的心门关起来了,让自己住进了封闭的城堡里。

他自己其实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与世隔绝”有什么不舒服的,反而觉得是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能是不太正常的,他说,他感觉到了孤独,自己知道城堡的外面“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但问题是,他自己不想走出去。他希望得到李松蔚老师的分析,看自己的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状态。

对此,李松蔚老师邀请他做一个实验: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好好观察自己城堡之外的生活,观察别人的真实生活内容也可以,设想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也可以。之后,回答一个问题,做一个这样的填空句子:“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怎样怎样。”

这位孤独的“城堡主人”,就这么每天记录自己的想法。第一天他说,“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会非常非常累。”第二天他说:“幸好我没出去,否则就会让人看到我有多不堪。”后面的几天,他说,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失去平静、否则我就会很不安全、否则我就会对自己更不满、否则我就会更累……类似这些想法,持续了六天。

但神奇的是,到了实验的最后一天,他想不出来填空题的后半段该填什么了。比如,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怎样呢?好像也不会怎么样。这就是他最后一天的想法。

他发现,无论是在城堡里面还是外面,生活其实都差不多,或者说,城堡内外不是那么的黑白分明,自己完全可以合理分配两种生活的比例,达到一种平静和平衡,自己也不会觉得孤独了。

所以说,无论是独处更多,还是社交更多,都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达到自洽,让生活更加平衡、圆满。

虚荣:太在意他人眼光

说完了自卑和孤独,第三个故事说的是“虚荣”。

故事的主人公说,他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想得到别人的赞赏。比如发朋友圈的时候,不管是发文字、图片动态,还是分享音乐,他的内心总是渴望得到很多的“点赞”。

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奇怪,可以说人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问题出在,故事的主人公自己认为,这样并不好,这种心态是自己“太虚荣、虚伪”的表现。

于是,他一边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矛盾的心理出现了,把他的生活节奏都打乱了,让整个人变得扭曲起来。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活得自由自在。

对于这个诉求,李松蔚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先不要把自己的这些想法粗暴地定义为“虚荣”,其实它很正常,完全可以顺应这种性格特点,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但是,重点要变成,把自己在意的东西,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而不去纠结于别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本身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有帮助的,那么,我们得到的称赞、认可,都是自然而然、随之而来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事情本身发挥它的价值,有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