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执笔 王超

“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

“你的天赋就是人类的财富。”

“让智慧飞扬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

最近,江苏卫视科学竞技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第十季,又为人们奉上了一场视觉、感官冲击力极强的科学盛宴。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SM)提供数据,《最强大脑》第十季整期全国64城收视率达2.4%,市场份额占到12.8%。

最强大脑第十季清华大学(潮声从最强大脑风行十年)(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横空出世。十年来,它开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综艺物种。在节目中,“最强”的不仅是大脑,还有道具、赛制以及玩法。

一段时间以来,说起综艺节目,相信不少人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娱乐节目,认为唱歌跳舞、吃喝玩乐是主要表现形式,难登大雅之堂。我们需要怎样的综艺节目,怎样才能创制出“叫好又叫座”的综艺节目?面对这个不断被提起、又反复被争论的话题,我们可以从风行十年的《最强大脑》中获得什么启示?

异形魔方、微观辨水、鲁班立方、玲珑拼图、六芒星阵……不得不说,《最强大脑》从第一季到第十季,300多个变幻莫测的项目,一直在挑战观众的想象力。最强项目的背后是最强道具,从耗时半年潜心制作的40副微藻画,到由8万多个乐高零部件拼接而成的乐高王国,节目组把道具做到了极致、做成了艺术品。

众多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项目,在《最强大脑》节目中就是一个个被不断挑落马下,完成征服的普通题目。而完成这些“普通题目”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天才神童、学霸大神,甚至被人们称为“骨骼清奇”、具有特异功能的下凡神仙。不论是“微观辨水”的水哥王昱珩,还是“魔方墙找茬王”的郑千才,亦或是“指纹识人”的吴天胜,王峰、李威、鲍橒……在这里,北大清华遍地都是,在这里,中科院、奥赛冠军是人均水平。

如果说,前两季《最强大脑》赢在出奇制胜、震撼人心,那么往后的八季到底是如何摆脱、逃离综N代收视陷阱、口碑魔咒,持续获取较好市场风评的呢?

从第三季开始,《最强大脑》更加关注你我身边的“平凡人”“普通人”,通过海选,网罗了一大批素人选手。看着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天才少年站在台上,才华横溢、天赋异禀,屏幕前的懵懂少年耳濡目染,心中燃起对知识的渴望,甚至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最强大脑》在很多孩子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

不仅如此,节目还教会了参赛选手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高山,就是要和青春的同路人一起攀登和翻越。”正如《最强大脑》第十季嘉宾、“水哥”王昱珩所说,《最强大脑》的舞台不是教会你如何做题,如何成为赢家,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事和做人。

合作的比赛没有主次之分,辅助位也是制胜关键。熟悉《最强大脑》的读者或许知道,节目中会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难点,在六维能力雷达图中相应赋分,分值的评估维度包含了:推理力、计算力、观察力、记忆力、空间力以及创造力。

毕竟,像国球队长马龙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是极少数,因此《最强大脑》团体战的参赛选手,也需要扬长避短、选出最合适的搭档、组合全力一击,唯有充分与队友沟通交流、充分信任彼此,才能拿下比赛。

《最强大脑》的再度出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综艺节目的认知。

其实,综艺的内涵外延要比人们想象大得多。何为综艺?从字面意思来看,它就是综合艺术,表现形态很多,问答类、游戏类、选秀类、科技类、音乐类……

综艺节目之所以屡屡陷入舆论漩涡,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唱跳选秀、偶像养成为代表类型的节目,突破了“度”和“数”的限制,特别是某些选秀类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风气,为偶像打CALL,为明星接机,继而衍生出站姐、私生粉、恶性打榜等不良现象,少数综艺节目甚至催生了一条“黑色”产业链,不论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对社会治安稳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流量的背后是生意,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广告商最爱投资“明星竞演类”综艺。看到商机的电视台、网络媒体纷纷涌入,试图分一杯唱跳类选秀节目的羹,于是乎该类节目数量激增、水涨船高。选秀节目,似乎成了综艺的代名词。

有病就得治,刮骨能疗伤。2021年,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结合“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集中开展了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坚决抵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重拳出击后,国内综艺市场创制导向得到修正,风气得到改良。

有的人或许会说,我看综艺节目就是为了休息、放松,唱跳节目不也挺好吗,如果看节目还要带着脑子,那岂不是太累、也太具有功利性了吗?

此话不假,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受众人群的真实心理状态和诉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除了一些寓教于乐的偏文化类综艺节目外,唱跳类节目当然有它存在的市场价值和受众基础,也不必排挤低看,只要不传递错误价值观,节目内容积极向上,不妨怀着包容心态对待,持着开放心态去欣赏。

综艺节目的走偏,还跟“明星依赖症”有很大关系。

当前,不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很多制作主体的“流量思维”很重,往往把上几个热搜作为节目是否成功的KPI之一。如何做大流量,有些节目团队简单地认为,流量是可以用明星“砸”出来的,于是乎陷入了“没有明星,就没有影响力”的悖论中。更发人深省的是,在一些招商会上,部分广告客户还根据节目中明星咖位、数量分布,来设置价码、对号入座、下单投钱。

一档好的综艺节目,难道没有明星,就不是好综艺了吗?离开明星,就火不起来了吗?显然不是。

其实,靠素人打天下的综艺节目有很多,比如央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浙江卫视的《妙墨中国心》,河南卫视的“奇妙夜”系列综艺。

最强大脑第十季清华大学(潮声从最强大脑风行十年)(2)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从《诗经》到《九歌》,从唐诗到宋词,从朝堂庙宇到市井街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宗元……《中国诗词大会》拉近了你我,与古诗词的距离。在节目中,唐诗宋词熠熠生辉、焕发活力,不论是孩童,还是老人,都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中,那一刻,背诵诗词不再痛苦。

最强大脑第十季清华大学(潮声从最强大脑风行十年)(3)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浙江卫视《妙墨中国心》通过情景演绎、内心独白,演“活”了中国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贴》……书法大家们名作,壮丽和磅礴扑面而来,古风唯美的画面,也让观众领略到了“书为心画”的力量,触摸了民族的根脉,抵达了国人的心魂。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水下洛神、“五灯绕身生,入烟去无影”的敦煌飞天、“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抖擞龙蛇动”的唐宫夜宴,极致的唯美画面辅以精致“剧情”的穿针引线,河南卫视“奇妙夜”系列综艺告诉我们,没有明星艺人、流量小生,专注中华传统文化,靠极致的唯美,节目也能成为YYDS。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很酷很潮。没有明星,综艺节目照样能火遍大江南北。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综艺节目?不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不应是快消品,好综艺应当承载传播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使命,实现价值底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抵达,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那么如何找到好综艺的创制秘籍,如何攻关破题?

正视综艺节目的地位和价值是关键。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综艺的,甚至在行业内,不少从业人员提起综艺也羞羞答答。综艺节目原本就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应该大大方方正视综艺的地位,创制出更多优秀的综艺节目,为“综艺”正名。

《最强大脑》的成功告诉我们,综艺远不止唱跳,知识也能够闪耀全场。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SM)数据显示,《最强大脑》第十季的收视人群中,15-3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39%,足以证明《最强大脑》虽然不是一档“年轻”的节目,但绝对是做给年轻人看的节目。百度的AI机器人“小度”的加盟,更是激发了年轻群体对科学的求知欲。

扭转节目创制的逻辑悖论是根本。部分电视台、网络媒体不是以节目内容质量高低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是否投产的标准,而是把有没有赞助商、是否带资进场作为节目创意是否通过、能否开拍的衡量指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和作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变相给综艺节目贴上了资本的标签。

即便没有赞助商提供启动资金,不妨让好点子、好创意多飞一会儿,通过试播、展播等方式,让节目经受市场的检验,通过观众的考验。

挣脱创新乏力的隐形牢笼是重点。为什么会出现综N代节目?两个原因,一是该类节目比较受欢迎,流量较大,制作方为了趁胜追击、吃干榨尽节目IP和红利。二则是创新能力不足,不得已依靠还算出名的老节目,维持基本盘、现金流。个别综N代节目,为了完成任务,还勉强在节目中植入主题元素,试图让节目看起来“又红又专”,但有时效果并不好。

出好创意难,不断创新自然是难上加难。如果不能在IP内容、表达方式、展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不妨在流程设置、比赛机制或者传播方式上有所改变,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如今年,《最强大脑》一改往季循环渐进、逐步升级的套路,开场就是“脑王争霸”,上来就是巅峰之战,放手让新选手与历届“脑王”硬碰硬、正面刚。从第四季的“人机大战”到第七季的“圈层战场”,从第八季的“脑力天梯”再到第十季的“脑王争霸”,正是这样不断迭代升级的节目模式为这档综艺开枝散叶打入了强心针、催化剂。

前不久,新华网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90后、00后贡献了全国74%的国潮消费。热爱国潮的年轻人将买国货、晒国货作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强大脑》持续破壁出圈,除了硬核的科技、超群的大脑外,还加入了文化的元素。比如在游戏项目中,植入了皮影戏、油纸伞、川剧变脸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选手们在比赛的过程中,仿佛也在用脑力与古人对话,将国潮传承。既能走近科学、还能走进文化,这样的综艺,年轻人不爱才怪。

当然,除了《最强大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年轻人爱上国潮的好综艺还有很多。

当撒贝宁扮演的现代读书人,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畅游《典籍里的中国》,与李时珍、伍子胥、徐霞客等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作揖谈心,无夸张之画面、无莫名之调侃、无突入之煽情、无念经般说教,仅仅将故事用更生动的方式娓娓道来,节目就能让年轻观众流连忘返。

当故宫守护者单霁翔,带着“少年团”《万里走单骑》,从北方长城到南方长城;从东南文化蕴藉的三坊七巷,到西北吐鲁番探秘坎儿井的“水密码”;节目通过行走的力量,向年轻观众展现一片多元神奇的中华大地。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脚踏实地、毅然前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抬头看路、仰望星空。综艺节目必须不断求新求变,探索出一条适合国内观众喜好的原创节目模式。这考验的不只是主创的创新力,更是一份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若缺乏创意和活水,只是依靠明星打打闹闹,综艺节目也必然会没落,无法一直依赖IP“躺赢”,更不可能抵达诗与远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综艺?相信屏幕前的你,已经有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