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雄风海上来”2月10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启动会,部署启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为什么要“封关”?“封关”后居民出行是否会有影响?“封关”后又有哪些风险需要防范?本报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罗雨泽,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 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 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

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 海南2025年全岛封关

“快意雄风海上来。”2月10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启动会,部署启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为什么要“封关”?“封关”后居民出行是否会有影响?“封关”后又有哪些风险需要防范?本报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罗雨泽。

本报记者:为什么要“封关”?这种“封关”做法是国际惯例吗?对商品而言,“封关”前后有什么区别?对人们而言,出行会不会有变化,是不是会像香港澳门一样需要通行证件?

罗雨泽:就海南而言,“封关”是封关运作的简称,即对海南自贸港货物进出、人员往来等实施特殊的海关监管,与因假期或特殊事宜关口中止办公不同。“封关”对主权国家或特殊关税区比较普遍,一般而言,这些国家或地区都会对人员流动和货物贸易实施一定的限制,即使高度开放高度自由,也不会完全放任不管。比如,新加坡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但对烟、酒、药品类等物品在进出海关时仍进行严格管制。实际上,我们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也是封关运作的,只是一般业态比较简单、区内没有居民、区内外差异主要体现在关税等方面。

海南“封关”后,与“封关”前相比,商品通过“一线”即从国外进出海南会更加自由便利,而“二线”监管会适当加严,因为“封关”后海南与内地实施的是不同的关税和税收政策,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安全阀,以防控物品走私、偷漏税等风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因为海南自贸港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内地的支撑,在加强“二线”监管、防控风险的同时,又不能割裂与内地便捷的经济联系,这就需要创新监管模式。

对于是否需要像香港、澳门一样的通行证件,我个人认为只是形式问题。以现在的监管技术和手段,基于既有居民证件完全可以识别区分身份信息。当然,为了对一部分因业务需要经常来往于自贸港和内地的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行方式,颁发特殊证件以便于通关查验,也不应过早排除这种可能性。

本报记者:现在距2025年“封关”还有近3年时间,准备时间是长还是短?

罗雨泽:“全岛封关”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税制设计与国内外税制衔接、监管制度创新、人员能力培训等。海南自贸港建设自身有很多特殊性,并且我们建设的是世界最高开放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又要兼顾发展、安全、效率、效益等多目标,制度改革创新的任务很重,3年的准备时间已经比较紧迫。我们需要在完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先急后缓、抓大放小,聚焦关键事宜和主要矛盾予以重点突破,再逐步完善,切不可贪大求全急于一时。

本报记者:这次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启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时提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设施建设,充分进行压力测试,确保“封关”后不发生大的风险。这里所说的风险主要指什么?

罗雨泽:海南自贸港提出了五大“自由便利”和一个“安全有序”,防控风险也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比如,贸易是否有大规模走私风险,投资是否会带来经济结构畸化、生态安全风险,跨境资金流动是否会有游资炒作、资金外逃风险,人员进出是否有政治安全、恐怖活动风险,运输来往是否有走私夹带、交通安全风险,数据跨境流动是否有违规内容、意识形态风险等。

当然,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还要确保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这就要求不但“管得住”,还得“管得好”,需要提前充分做好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目的就是要让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充分暴露出来,有针对性完善监管体系,需要在此环节大胆试大胆改,不可提前进入“谨慎模式”,否则就起不到先行测试的目的。

本报记者:我国现有很多自贸区,但只有海南一个自贸港,两者有什么区别?另外还有保税区、综保区,它们又有什么差异?

罗雨泽:我国已分六批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其中海南既是地理面积最大的自贸试验区,也是目前唯一的自贸港。此前我们也设立了大量的保税区、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

这些开放平台都是通过实施特殊政策来服务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在定位和具体政策上又有所不同。保税区、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主要针对货物简单加工和贸易,自贸试验区、自贸港一般比传统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地理面积大,业态也更为复杂,除货物贸易外,还有大量的服务业,甚至是以发展服务业为主。自贸港和自贸试验区又有所区别,自贸试验区是为全国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探路,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而自贸港则主要是打造国际竞争合作的高地,需要更大的改革授权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好地与国际规则对接兼容,尽快提升国际吸引力、竞争力。

本报记者:海南自贸港的优势在哪里?如果出岛商品再征税,和从岛外直接进口有分别吗?岛内消费包括岛内居民和旅行者,有这么大的市场容量吗?

罗雨泽:海南自贸港有诸多优势,如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岛屿特征便于监管,处于东亚、东南亚联系的中间地带,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又有大陆腹地的有力支撑等。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不局限于岛内居民的消费和简单旅游的消费,而是要拓展旅游产业链、深挖现代服务业价值链,发展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出岛进入内地的商品可适当给予关税优惠,尤其是经过海南加工增值达到一定比例的,以起到鼓励自贸港早期产业发展的目的,但不是笼统地给予关税优惠,否则不但起不到促进自贸港产业发展的目的,而且会扰乱内地的进出口管理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已考虑到这一点,作出了很好的设计。

本报记者: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大量进口对于国内相关产业以及周边省份港口会产生影响吗?

罗雨泽: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我国通过总体减税和自贸区协定减税,进口货品的关税水平已降到很低,套利空间不是很大,对于关税水平比较高的货品有比较成熟完善的监管。二是海南实施“零关税”后,若进入内地还有“二线”进行监管,仅对海南本地增值达到一定比例的进口物品实施特定关税优惠,达不到增值要求仍按进口进行征税。三是交通成本和物流运输费用的约束,若是瞄准内地市场,又无集拼加工需要,经海南中转还需承担额外的交通物流费用,吸引力并不是很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