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心

德州附近名胜古迹(德州城因盐而兴的百年古街)(1)

盐店口街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东风西路铁路地道桥西的路北,该街于明及清初(1763年前)系南运河边装卸食盐的码头,因装卸工人居此而形成街巷,故得名“盐店口”。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阳光街”。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盐店口街”。

古老的街巷

1946年德州城城解放前,盐店口街属德县一区(城厢区)七镇辖区;1948年属商业区七镇;1949年属第四镇;1953年属太平街道办事处和西南角辖区;1963年属胜利公社辖区;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属胜利公社;198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盐店口街道办事处;

该街称之为街,可除了南北街中间一条通城里的大路外,进入居民区后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街巷。均系歪七扭八、走向不规则的小胡同。追其形成原因:这里原系专门装卸食盐的码头,因装卸工人随意在河堤上建房居住而至。

该街在德州城解放前,曾有三个名字(可民间称其为南街和北街):1、盐店口街(南街):地处该街的南部,原来建在南运河大堤上曾名曰“新宅”。盐店口中街:因居街中心部位而得名曰“中街”。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新宅与盐店口中街合并为“盐店口街”,但本街人称其为“盐店口南街”。

盐店口北街:因靠近德州火车站,地处该街北部,得名曰“盐店口北街”,现多在“时代花园”里。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于盐店口街合并同称 “阳光街”。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盐店口北街”。

盐店口的南北街均起源于搬运工人在运河堤上建房,均处在高约两米的土台之上,而两个街中间的大道却低矮,在路的西头是德州城著名的运河石桥。据说,在明朝前期它是连接山东与河北的必经之路,运河改道后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没修津浦路之前这条路向东直通南营街。在南营街东头牌坊上之所以写着“西通漕运”,就是指南营街直通这里的运河码头。

1937年10月日本人占领德州城后,于1940年前后修的那条水泥马路,就是从这里走的,该马路走到盐店口南街的东头后,向南拐直插今东风路,过双桥洞子(现东风路铁路地道桥)到商业街一带。

袁世凯修了兵工厂后,该街有些人在“兵工厂”里参加了工作,但多数人还是从事搬运工作,故本街居民组成的主体是工人,所以,这里的人朴实、忠厚、诚恳。如德州城解放后以罗秀生、石德铭等为主的业余武术、拳脚活动团体,也曾声誉过州城,但他们坚持习武健身的原则,从不惹事生非。该街居民勤勤恳恳的为德州城奋斗了几百年。

盐码头、盐衙门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皇殿河险,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德州知州杨成龙、德州营守备徐世恩等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1650米),至浮桥口接合旧流,即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运河自上码头至皇殿河道为废河矣”。即因德州城西旧运河改道西移,宣布了该盐码头的终结。

食盐是一种必需品,在远离产盐区的广大地域,只有通过贸易来获得食盐,便产生了盐商这个行业。因食盐贸易能产生巨额利润,自然就成为商家争夺的对象,故在中国的历史上,自秦朝起“盐”就是由朝廷直接管控的商品了。

宋代朝廷开始建置盐场,将濒海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家“拘籍”为亭户、井户,甚至将其制盐工具都收归国有,形成了食盐官营的管理体制。

德州附近名胜古迹(德州城因盐而兴的百年古街)(2)

明朝,全国盐政归户部直管,在产盐大区设都转运盐使司,掌管一区盐政;盐场设场署,谓之盐课司,掌督产收盐;一区所属盐场甚多,乃于运盐使司之下,增设分司,作为运司的派出机构,对分辖的盐场实行就近管理;复于运盐使之上设巡盐御史,由皇帝特遣大臣,综理一区盐政大事。史称“明盐法莫善于开中”。

他们将全国产盐区,分为若干大区,如两淮盐区、两浙盐区、山东盐区等,之下再分设若干盐场,每个盐场被严格规定专门供给若干州县的群众,名曰“划区行盐”。盐就这样被管控了起来。

《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大明律》还规定:“沮坏盐法者,买主卖主,各杖八十,牙保减一等,盐货价钱并入官。”即买主和卖主都要受到处罚。

故明初在两淮、两浙、长芦、山东、河东、福建 6 个主要盐区,均设立都转运盐使司(简称“运司”),长官称:都转运盐使(简称“运使”),在其他产盐地区设有 7个盐课提举司等衙门,负责管理各盐场的食盐产、销事务。运司等盐业部门统辖于户部,不受地方政府节制。

时因德州东沿海的“下洼盐场”所生产的盐,需通过德州城西的盐码头分发到运河沿途的各县,如武城、夏津、临清、东平、故城等县,这里便成了盐的集散地。故朝廷在德州盐店口码头,设了“盐运分司”、“盐仓库”等衙门和机构。虽“盐运分司”是“运盐使司”的派出机构,可它级别高、财大气粗、气派甚大。

当时,“下洼盐场”距德州城约300华里左右,一时来此送盐的木轱辘的牛车、人推的独木轮小车等接连不断,运河里装卸船的劳动号子时起彼伏,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时高时低,汇集成了繁华壮观的盐码头。故此处得名于“盐店口”。

这里什么时候形成的盐码头,是那年设置“盐运分司”,暂时还找不到可靠资料和依据。但从多种相关的数据来分析,明初这里肯定就已经形成了码头。故可以肯定,这里是德州城附近较早的盐码头和管盐衙门的驻地。由此可知盐店口街至今最少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后,该盐码头随着运河的西移,而被移到了西关(桥口街),这里暂时萧条了一段时间。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筑成通车,因火车站的南货场设在该街之南,故它又火爆了起来。

可能这里与盐有缘,建国后“利民盐业公司③”在马家大井街(现旭升街)设立了德州分公司。它下属的“五仝仓库”又设在了原盐店口街办事处一带。该仓库的任务,就是储备欲在铁路线上用火车运的盐。因当时的火车还不太正常,故这里的业务量不算太大。

1949年11月,中央决定将“利民盐业公司”撤销,组建了中国盐业公司,该仓库也完成了它的任务。

盐店口街历史悠久、地域位置优越,一直就是德州城较繁华的区域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因此处靠近德州火车站南货场,双桥洞子西一直就是集修车、住宿、早点饮食、烟酒糖茶为一体的繁华商业区域。直到运河开发区成立前,盐店口街道办办事处、盐店口派出所都住在盐店口街。

今天,这里已经看不到土台子上的土坯房了,它们被高楼和商铺所替代。宽敞明亮的东风西路、商贸大街沿街而过,建在该街旧址上的“运河公园”里,锣鼓喧天、轻歌曼舞,古老的运河故道正在散发着春天的异彩。

注:

1、本文引用了郭正忠主编的《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大明律》《盐政志》等著作。

2、参见《德州地名志》等志书。

3、利民盐业公司:系建国前华北人民政府,在宁津县柴胡店设立的“利民盐业公司”。建国后迁往济南。

(作于2020年2月18日)

德州附近名胜古迹(德州城因盐而兴的百年古街)(3)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