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熊 建 华 / 著

{那一年一一崔嵬率剧组到老区(二)}

内容精华:镇集市上:突然闯来一群凶神恶煞的 “ 白匪军 ”……

措手不及:众演员吃了扁担挨了棍……

(原载:江苏人民出版社《垦春泥》杂志社1992年第一期,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影地资料(影地故事老区啊)(1)

续:1 ( 接上期 )

主人们刚离开,一直阴沉着脸埋头吃饭的崔导演立即召集全体人员开会。当场宣布三条纪律:1,不准为难当地乡民;2,不准当着当地乡民发牢骚;3,尊重当地风俗,尊重老区人民。最后,他以板上钉钉子的语气道:“大伙听着,谁要是违反纪律,我请他马上回家!”当夜无话,大家都记住了崔导定下的纪律。

义丰镇的清晨来得特别早,云雾还在山林中缭绕,太阳还没露出脸蛋时,街上早已响起一片喧闹声。原来,这天正巧是山里的集市日,山民们半夜就起床挑着自产的山货、土产,从十几里路外翻山越岭往义丰镇赶。平素空荡狭长的小街,变得拥挤不堪,人群熙攘,闹声不绝。山区人平时生活单调,贫乏。听不到音乐看不到戏剧。只有逢集才是他们的娱乐场所。自由交流,自由买卖,互相谈笑嬉闹,会亲朋,见好友……

北京来的客人们被喧哗声惊醒了,尽管徒步爬山的疲劳尚未消除,夜间又受蚊虫袭扰,但山镇的集市,萌发了他们的好奇,崔导由此因势利导,宣布:全体起床,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街头上人头攒动,街两边摆满小摊,有笋干、木耳、粉丝、黄花菜、獐狼野兔、蔬菜鲜鱼……”问问价钱,便宜得惊人。然而,这里的人却很少用钱买东西,大都以物换物。一位衣衫褴褛,发如银丝的老妇人,用10个鸡蛋换了一斤食盐。也有用一担山柴换两盒火柴或一卷棉线的,也有用一梱笋干换一瓶白酒的……这些山民的服装几乎和几十年前一样,蓝灰布包头,土布衣褂,补丁叠补丁。大热天的,还有妇女穿着过冬的蓝底白点花夹袄。站到高处寻找,竟然找不到一个穿新衣服的人……

崔导演此时心情很沉重,悄声对大家说:“ 这里群众当演员,不用化妆了!"

“ 都解放几十年了,想不到这里一点也没变。”一个女演员感叹地说出了大伙的心里话。

山里的集市,来得早也散得早,约摸一个时辰后,镇上的人渐稀疏了。山民们赶集,没有多少时间逗留,产品脱手,交易成功就走,路上要花不少时间,更何况还有许多农活待做。摄制组的人员准备往回走,这时,从街上传来了沙哑的叫卖声。“ 卖肉,猪肉便宜卖!”循声望去,一条肉杠上挂着一片半猪肉,两个周身油渍的屠夫正用带着哭腔的声调招徕顾客,那样子是在求人买东西。摄制组的人走了过去。一个身材矮小黑瘦的老汉,见他们来了,如见救星,满脸笑容走上:“工作同志,买肉吃吧?刚杀的猪,便宜卖。”

“ 多少钱一斤?”演员赵汝平笑问着。

“ 全部要吗?有上百斤。"老汉赔着笑脸说:“散集了,我们要赶回家去,算5角钱一斤吧。" “ 5角?" 众人一怔,怀疑听错了。

“ 5角。”老汉伸出只油乎乎的手掌晃了晃。“这么便宜,是不是瘟猪肉?”“瘟猪?”老汉急得眼发红了,“你这人,红口白牙,莫要冤枉人。卖瘟猪肉要遭雷打的。我这是起半夜杀了赶来的……

影地资料(影地故事老区啊)(2)

赵汝平曾在《闪闪的红星》中演过冬子爹,对江西山区比较熟悉。他笑嘻嘻的向老汉递上一支烟,让他消消气,然后攀谈起来。原来,老汉家住在山那边,走了二十几里山路才到义丰镇。他养了几头猪,只能逢集日来卖。平时山里没地方卖,也没人想打肉。每次逢集卖肉,不遇上过年过节很难卖出多少。山里人缺的是钱,肉价高时每斤也只卖6角……

“ 为什么不送到县城去卖?” 演员已经很同情老汉了,不禁向他发问。老汉说,天太热,路又远,即不通车又不通船,等赶到县城已经是下午了,鲜肉已变了颜色,没人要。说到这里,老汉向摄制组人员拱手央求:“工作同志,帮帮忙,买点肉吧,你们买了总比我挑回去臭掉好。5角嫌贵,就随你们给几斤盐钱吧……

" 还有什么好说的,肉自然要买下。100来斤,该给多少钱呢?一张两张三张……当老汉拿到第六张“大团结"时,手不由抖了起来,眼圈也红了。他没有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几乎是一生来都未碰到过的事儿。管生活的剧务还想再给他钱时,他两手合起来作揖道:“够多的了,够多的了。你们帮了我的忙,我不能贪,山里人说话是要守信用的。”说什么他也不肯再要钱了。

这一天,摄制组全天“ 打牙祭 " 吃肉!红烧肉,排骨汤……肉味鲜美。但大家高兴不起来,没有欢声笑语,仿佛他们手上端着的不是肉,而是苦药。大家都深切地,痛心地感到:老区的面貌未变。

二,老区人对党的感情,未变!

电影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始了。演员们各自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美工将祠堂内外略作修饰,把两扇锈迹斑斑的铁皮大门漆得锃亮一新。

高部长和镇长,小余等从镇上各家借来一些“太师椅"及八仙桌。经过美工组和道具组的一番手术,变得亮光闪闪,古色古香。服装组也将各类服装准备就绪。山镇没通电,最清闲的要数灯光照明组了,拍镇外景白天好对付。不过,拍室内镜头没灯光不行,当地县政府与辖区驻军联系后,用直升飞机送来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开拍的第一个镜头,是国民党军队进山剿灭红军,为了使影片拍得真实,崔导放弃了原定的计划,决定用当地山民赶集场面进行抢拍。这样不仅省钱,省人,省时,省场,而且効果最佳。

县文工团的几十名团员扮演一队国民党匪军。集日前的夜里,崔导演以娴熟的艺术手段,成竹在胸地调动一切。只一夜功夫,镇街上模样大变,墙角处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一些房屋前挂起了“xx绸布号”,“xx杂货铺",“中药堂”、“铁匠店”等各类店号招牌。一堵青砖墙上醒目地写上了个斗大的“當”字。小镇重新回到了当年的历史,恢复了二十年代末期的风貌。

摄影机分别安置在街口的一堵高墙和镇中一位老乡家的骑楼上……拍摄一切准备就绪。可是,镇上的人全然不晓。集日的清晨,天刚微亮,各组已早早进入指定位置。扮演群众的几个演员开始在人流中出现了。崔导和摄影师在骑楼上调试镜头角度,高部长和镇长,余干事及其它乡镇干部兴致勃勃的在一边观看。副导演将一面三角小红旗交到崔导手里,这是现场指挥拍片用的信号旗……

( 待续 3 ~下期故事内容 ~

影地资料(影地故事老区啊)(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