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有一句俗语:“老王送灯台,一去不回来。”要说清这俗语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鲁班说起。

传说,老王是鲁班的大徒弟,心眼很多,人很聪明,手艺学的也很出色,在鲁班的弟子中没有一个比上他的。单做木牛、木马吧,他确实做的不错,跟师傅做的一模一样,可就是不会动弹。为什么,因为这人心术不正,为人尖酸刻薄,没有半点人气。但他能说会道,能把死蛤蟆说出尿来。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1)

老王知道师傅的脾气,鲁班不想说的话,你就是从肚子里掏也掏不出来。老王整天想点子,实在着急,可也没得法子。这怎么办?于是,老王就在他师娘身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想买通师娘。

女人心软,经不住老王的蝇头小利与几番花言巧语,不用太多的折腾,他师娘就跟鲁班吵起来,说他不该不要一个人,连像老王这样的好徒弟也不要!可是说有啥用,尽管这样,她有千条计,鲁班有老主意。虽说是两口子,也讨不出半句话来。

老王听说师傅明天要陪师娘去走亲戚,当天晚上就去找师娘商量,怎样向师傅讨密方,经过一番商议,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2)

第二天,老王喜洋洋套好车,扬鞭催马,只三鞭就来到桥头。忽然,他停了车。鲁班问老王为什么停车?老王捂着肚子,苦皱着脸,说是要拉稀,跳下车到桥眼里去了。

等老王走了不远,鲁班的妻子就问道:“老东西,你做的木牛、木马会跑,这就是本事啊!那老王瞎能,他做的咋不会动弹呢?”

鲁班听了十分高兴,一时忘了戒心,说道:“哼,其实呀,要想吗,那还不容易,用七根银针,蘸蘸单冠子白公鸡血,朝那木兽头上一点,木马就得活蹦乱跳。”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3)

鲁班哪里想到,这是老王编好的圈子,这些话被桥下的老王听了个一字不漏。他好生高兴,把师傅两口送进亲戚大门,茶没喝,饭没吃,就拔腿赶回鲁家大院。他不需要多费心,不多一时,就试验得快成功了。

鲁班见老王不吃饭就回去,想是自己说话走漏了机关,吃了饭就赶紧从岳父家往回赶,回到家里一看,见大徒弟已试制成功,他恼得连屁都放不响了。可是,有本事的人都心里做活,鲁班二话没说,晚上就把老王叫到他屋里,说道:“老王啊,你明天出发,把这个灯台给东海龙王送去吧!”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4)

老王不论如何,本事已学到手,确实想回报师傅,只是没得会。不论如何,学的这本事,实在不光明正大,心里也不安,也上想离开这里。于是,立即答应道:“师傅,那中,那中,我明天就去,你放心。”

老王不分昼夜地赶路,鞋底都磨破了,就脱下鞋赤脚走,脚板磨破了,就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前挪。他心想:只要师傅相信自己,累死也心甘情愿。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5)

他脚上磨了一层老茧又一层老茧,身上掉了三层皮,终于来到东海见到了龙王。龙王一见老王不远万里来送灯台,就大摆宴席特别款待来客,可老王一心只想他的木牛、木马,再好的饭菜也咽不下,急急忙忙吃完饭,就要动身启程。

东海龙王把鲁班精制的灯台,仔细观看了一遍,发现灯台底盘上,装有一颗闭水珠,就知道鲁班想告诉龙王,大徒弟老王不是个东西,要龙王把活做了。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6)

于是,龙王见老王要走,也不挽留,亲自送他出海,老王哪里知道这些呢?他刚刚走出二门,就无论如何不让龙王再送;龙王眉头一皱,就转身回去了。

可怜老王没走多远,龙王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大浪,老王就被淹死在大海里了。

好心的师娘,等啊等,三年五载过去了,再也不见老王回来。她就把这件事从根到梢讲给了后人。后来,人们一提起那些有去无回的事,就说:“也是老王送灯台,一去不回来。”

河南封门村的故事(淮阳乡土故事鲁班)(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