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黄大年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以此言致敬自己的偶像。此一言字里行间的灵魂一问惹人深思,他的偶像并非他人,正是我们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奉若“神明”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无悔”“中国脊梁”“义无反顾”当得上这几个词的人屈指可数,而邓稼先是毫无疑问且无人敢于质疑的其中之一。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1)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

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不知道邓稼先无疑是让人怀疑究竟是否称得上是中国人。他的事迹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不朽篇章,他的存在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皆称得上是一代伟人。

对于国家,他尽职尽忠、义无反顾,为国家相继研制出两弹,令中国的国防力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中国的外交家有底气直面任何国家,让中国有实力与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势力誓死斗争。

对于人民,他令中国人民的未来得到了保障,令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国人民皆有尊严,令他们结束了漫漫黑夜之中的惶恐与不安,走向了光明且安全的未来。

邓稼先的一生,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身为党员的身份。一如杨振宁所言,“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我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2)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弥留之际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令闻之者无不为之泪目。他的坚定、义无反顾、奋不顾身,为了中国核事业献出生命,此间种种毋庸置疑的展现出了一个堂堂正正中华儿女的担当与奉献。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国富民强,享受着现代社会美好的一切,皆是建立在如邓稼先一般的先辈们不计代价奉献的基础上。

然而最让人无奈的莫过于,即便功勋卓越、甘愿奉献,但邓稼先却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一生落幕。虽是落幕无悔,但旁观者又岂能无泪?不妨追忆邓稼先去世前一年:辐射患癌全身出血,疼痛难忍死在夫人怀中。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3)

二、弥留之际,心系国家

1985年7月30日,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医生强行要求他住院治疗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而导致这一病因的本质便是过去那一次失败的实验。

“十九八七……三、两、幺”这一串倒计时是震撼人心的,对于那一年代的诸多历史性场合皆有此因回荡于过去今日。

然而这一次的倒计时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实验失败了,核弹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般爆炸,那朵蘑菇云亦并未浮现,而没有爆炸的核弹亦是不知去向。

为此,几百名防化兵在漫漫黄沙之中苦苦寻觅着,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曾见过核弹的真实模样,又岂知摔碎之后的核弹碎片作何状?因此防化兵毫无所获之下,邓稼先等人分成几队亲自去找,而碎片最终被邓稼先率先找到。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4)

他让其他人原地等候,孤身一人走到碎片附近。经由仔细翻动之后,确定了核弹是摔碎的并没有爆炸。由此折返回去告知众人“一切平安”。而其中的一切并不包括邓稼先。

返回之后的邓稼先住进了医院,核弹碎片的放射性元素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甚至于尿液之中亦含有放射性元素,并且因此患上了癌症。

然而此后的邓稼先隐瞒病情,义无反顾的继续投身于工作之中,以至于身体日益被拖垮。甚至于有一次昏厥在地,同事测量血压数值为0的地步,经由两天的抢救邓稼先方才醒来,然而第一句话便是关于工作的事情。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并且此后再度两次经历手术,然而这些并不能够挽回他的生命,因为辐射早已将他的身体摧毁,此时的他已是弥留之际。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5)

然而在身居医院最后一年的光景里,邓稼先一如平常一般“沉迷”于工作当中。或许他自己早已知晓时日无多,拼着油尽灯枯亦要为中国的未来再度奉献一抹光和热。

“我今天第一次打化疗,打完后人挺不舒服的。”1986年3月14日在邓稼先递给同事的纸条之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此时距离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不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向国家递交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建议书,而这些条子便是他向同事做出修改意见的途径。但这些时至今日依旧是国家机密,足以见得其中有关于建议书的内容关系重大。

纵观人生最后一程路,邓稼先以生命阐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彼时的医疗水平,直肠癌并非绝症,真正导致邓稼先去世的根本原因依旧在于那次实验所沾染的放射性元素。每每化疗之时,邓稼先便全身大出血,令医疗工作者无计可施。

最终邓稼先终究在病痛的折磨之下,于妻子怀中去世。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6)

三、“顾大家弃小家”

或因世间自古无有两全法,对得起国家与人民的邓稼先亦有着对不起的人,便是他的妻子、孩子以及父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此一语无疑是对于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但是与此同时便意味着他不得不放下一切,为此“抛妻弃子”。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随着这一句话在邓稼先耳旁响起,他义无反顾的接受了国家的重托,承担下了这一份责任。

在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回忆之中,那一夜两人彻夜难眠。邓稼先只是说了一句“我要调动工作了。”当许鹿希问及去向、什么工作之时,邓稼先除了“不知道”便是“不能说”。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7)

即便是许鹿希希望能够保持书信往来,他却说“大概也不行”。此外,他沉默许久之后突然告诉妻子,“我的生命就交给今后的工作了,以后家里的事情就只能由你来承担了。”彼时的邓稼先三十四岁,由此之后便开始了隐姓埋名的后半生。

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邓稼先热泪盈眶却又久不能言,张大的嘴巴不知是哭是笑。但是在科学家们相继整体后续数据之时,邓稼先却是收到了一张回京的机票。

西郊军用机场,邓稼先下了飞机,妻子许鹿希早已等候多时。在妻子的带领之下,邓稼先急匆匆的赶往医院,在此他见到了母亲最后一面。在他母亲的病床旁边,放着的是一张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纸。

邓稼先病重原因(邓稼先母亲病重之际)(8)

直到此时,年迈的父母方才知晓失踪多年的儿子干的是怎样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病重之际,娘弥留不去,一定是等着见他最后一面……这是他一生难过到极点的时刻。”在许鹿希等搜集资料作出的《邓稼先传》之中有着这样一句记载。

父母之外,更有妻子、孩子,除却亲情包括邓稼先在内的核弹元勋甚至遭到了彼时“十年动荡”的迫害。邓稼先“一程无名之路”上究竟背负了多少我们难以悉数知晓,但是从其中点点滴滴的记载便可以管中窥豹。

艰难常伴着他的生命,苦痛写满了他的一生,他义无反顾的承受着这一切,将所有的美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对于别人而言,或许核武器是他功勋的象征,但或许对于他自己,所有的成果便是一片黄沙的罗布泊开出的那一朵朵他所珍爱的马兰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