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反而不可信。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无私,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会拥有更多。天道利于众生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道德经61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81.信与美)(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诚信的话,不漂亮;过度漂亮的话,往往隐含欺骗的内容。真理是朴素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善良的人,不去争辩。经常争辩,这不是善良者的表现。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会吹嘘自己无所不知,其实这样做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方面的对立,说明了事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往往不一致,甚至恰恰相反。真假、美丑、善恶,人们往往看重表象,看不透或不愿直面真实。

道德经61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81.信与美)(2)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不积”,圣人没有私心杂念,不存在占有之心,不积累财物,而是尽力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获得内心的充实。“不积”是圣人之心。“积”是凡人之心,是对世俗贪欲的总结。

“既以为人,己愈有”,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做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积累了无形的资产。给别人的越多,要财富发挥它的真正的作用,在“舍”的过程中反而自己得到更多。

“既以与人,己愈多。”给别人做的事情越多,我们感觉到自己越富有;对别人帮得越多,感觉到自己获得的更多。看似付出,自己反而获得更多,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更为充盈。物质世界越发达,财富越多,精神家园就越贫瘠。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如此,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个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把事情做了,不为自己争名夺利。“上善若水”讲“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讲“为而不争”。

天地生养万物,只有付出不求回报。那些总想占别人利益的人,什么都不会得到。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施舍于人,而不是争夺。

不吹嘘自己的知识的渊博,只让知识发挥它正确的作用;不积累那么多的财富,而是让财富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充盈、越来越丰富。

道德经61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81.信与美)(3)

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之后,重用贤臣,勤政爱民,开创了令后世钦羡地“开元盛世”。然而,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天子,身上那股积极进取的精神渐渐消失。在他看来,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朝臣们尽心尽力地处理政事,自己何必劳神苦思为国事操心呢?于是,他开始过上安逸享乐的生活。

对于这一变化,宰相张九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时常劝谏玄宗,希望其不要怠于政事。唐玄宗最初还听过几句劝告,但是到了后来,他对张九龄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道德经61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81.信与美)(4)

这时,朝廷中出现了一个大奸臣,名叫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善音律,会机变,能钻营。这个人不学无术,但是很会阿谀奉承。为了了解宫中情况,李林甫经常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向他们打探消息。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他都能打探得一清二楚。李林甫根据打探来的信息,仔细揣摩玄宗的心思。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事情的时候,他总能对答如流,并顺着玄宗的意思说出来。唐玄宗见李林甫机灵聪明,觉得他是个干才,于是开始重用他。

唐玄宗想提拔李林甫为宰相,便找来张九龄一起商量。张九龄坚决反对,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皇上任命林甫为相,只怕国家就要遭殃了。”这话传到李林甫耳中,李林甫对张九龄恨之入骨,便想找个机会除掉他。

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天赋。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答应,玄宗非常生气。李林甫听说后,就向玄宗进谗言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宰相;张九龄就是一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事后,玄宗又找来张九龄,希望他能改变初衷。张九龄坚持己见,态度坚决,玄宗更加生气了,并厉声说道:“难道什么事情都要让你来决定么!”

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不识大体”,再加上李林甫在旁煽风点火,终于罢了张九龄的相位,并提拔李林甫当了宰相。

道德经61章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81.信与美)(5)

自从李林甫当上宰相,玄宗就深居于宫帷之中,贪恋声色,恣意享乐。朝中的大臣,很少有机会见到玄宗,更谈不上与玄宗商议国家大事了。不论大事、小事,玄宗都一律交给李林甫去办理。李林甫虽然不通晓词赋文章,但是处事精明干练,每次都能令玄宗觉得满意。

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当上宰相后,便想方设法使玄宗与百官隔绝,不许众臣在皇帝面前提建议。有一次,李林甫召集起谏官,对他们说道:“当今皇上圣明,做臣子的只要顺着皇上的心意办事就行了,大家没必要向皇上提意见。诸位难道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随便叫了一声,就会立刻被拉出去,以后不再有用了,到时它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仍旧写了一份奏折上呈给玄宗。第二天,这名谏官就被降职到地方做了县令。众人得知后,心想这一定是李林甫在背后捣鬼,因此谁也不敢说话了。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朝中的正直大臣大都遭到贬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获得了重用。就在这个时期,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不见了。公元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陷入了纷乱、割据的局面之中,一直延续到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