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始皇帝嬴政的第二任相邦,楚国人,原本为吕不韦的舍人,因才学出众且多次纳谏于始皇帝,终被始皇帝重用,官至相邦,总结一句话,前半生跟随始皇帝时英明神武,很多影响历史至今的法案均出自该君之手,后半生跟随秦二世,被赵高玩弄于鼓掌之间,最后不得善终。

对于李斯的出身,历史并没有过多记载,但从学识来讲不低,该兄师从荀子,算是师出名门,荀子老先生最早出现在楚怀王时期,在秦昭襄王欺骗并囚禁老丈人楚怀王时,荀子老先生便是太子的老师,地位很高,也是在他的操作下,最终从齐国迎回太子芈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1)

面对当时战国的局势,李斯有清醒的认识,在荀子师傅那毕业后,他也开始了权衡,最种选择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投靠当时的相邦吕不韦,成了一名门客,是不是感觉有点耳熟?门客,舍人,这是战国人有志之平民相对较好的一条晋级之路,卫鞅当初投靠魏国相邦公叔痤门下当舍人,张仪投靠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做门客,范睢投靠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都是先找个大腿难后再看机会。

李斯有个优点,这个优点来自于他对法家学说的认可和实践,就是天下为公,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出发点,仗义执言。

吕不韦倒台后,吕不韦门下的门客多被驱逐出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秦国之所以强大,除了商鞅变法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基础外,很大的一个优点前期文章中多次表明的,就是秦国对于人才的包容和吸纳,商鞅、张仪、甘茂、白起、魏冉、李斯、公孙衍、司马错、魏章、范睢、吕不韦、蒙括蒙恬蒙毅等等,六国多少人才都跑到了秦国,换个角度讲,秦国的天下百分之八十是六国的人才打下来的。因为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始皇帝一心想着驱逐各国人才,这个时候李斯站了出来,直接上书始皇帝,陈述秦国历代公王对于人才的向往和包容,阐述人才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让始皇帝收回成命,继续吸纳各国人才为秦国所用,而李斯也站到了历史的台前,成为了始皇帝的相邦。

但从这个事件来讲,李斯绝对是忠贞谏言的忠臣,秦国以法家立国,而李斯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法家眼中,法是一切的基础,国家利益是一切的基础,不夹杂私人感情,所以法家相对而言更加公正,也更能以国家利益作为衡量点,因此,李斯能谏言始皇帝也是法家的根本。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2)

李斯上台后,所践行的正是法家思想的精髓和荣光。

始皇帝有极大功劳,自秦始中国已成,始皇帝的历史地位不可言喻,千古一帝他说第二没人敢争第一。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史书上写这都是始皇帝的功劳,实际上,这些都是李斯老先生提出来的,说服始皇帝实行的制度。从这个角度讲,可以知道,李斯才是那个真正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所以说,李斯在跟随始皇帝的那段时间才是人生的巅峰,直接影响了华夏两千年。

先来说说废除分封制,商鞅时就已经废除了世卿世袭制,那是废除了,但不代表没有分封,商鞅最后不也是被封为商君么?樗里疾封为严君,张仪被封为武信君,白起被封为武安君,魏冉被封为冉侯,嫪毐被封为彻侯,只是分封后只享受食邑而没有了军权,中央还会排个宰相过去监督。而李斯的废除分封制,是彻底不分封了,彻底实行郡县制,极其的彻底,无疑中彻底的强化了中央集权。而秦亡后,从汉代开始,分封制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又开始了,因为刘邦又开始了分封制,七国之乱就是代表,而后的各朝各代,仍然在中央集权和分封制之间纠缠不清,一直到明代,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最终燕王朱棣也就是永乐大帝杀进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赶跑自己当了皇帝,一直到明末,分封制依然存在,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是到了清代,名义山解决了分封制,以满八旗和汉八旗来划分,换了个形式,旗主有莫大的权利,却丧失了经济和政治还有军事权利,只保留了虚名,由此可见,后来两年年的问题李斯已经解决了,只是后来的草袋一直在亲情和权利之间博弈而已。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3)

车同轨,在全国一个标准造行车,很多人疑惑,这也是功绩?哎,是的,极大的功绩,要知道,在古代,都是泥路,相当平整的泥路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或者国道了,哪有现在的水泥路和柏油马路。泥路上车辆走的多了,必然形成两条比较深的车辙印,车辙印深深的陷进去,中间是高的,上面长着各种草,古代的车辆轮子都是木材做的,上面压满了货物或者坐了人,不在车辙印里面走,那是没法走的。只有车同轨了,两个轮子之间的轴距一致了,大家在行进时才能保证车辆的行进效率,不信,你现在开车到一个乡间泥巴小路,不按照已有的车辙印走看看是什么结果,现在的车辆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两年前的木车时代。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自然不用言语,一个国家基本的经济手段,一个国家内部发行几种货币看看,那不仅是经济重罪,更是政治重罪,度量衡也一样,现在的工商局和市场监督局还在没日没夜的查呢,这是经济公平。

统一文字,更不言而喻,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如果没有秦统一小篆文字,也许我们现在还在用着不同的文字,如果没有普通话,我们现在还在享受不同地方的方言带来的沟通困难。

而以上的内容,李斯都是在规范和统一,作为一个统一国家所需要的统一转化标准,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了统一的转化轴,换到现在的企业也一样,语言要一致,各讲各的还怎么干?

所以,李斯先生对于历史的贡献是极为震撼的,他的功劳只是被按在了始皇帝身上。

李斯另外一个成就在于辅佐始皇帝用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六国,秦国各代君王留给始皇帝的是一个务必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让秦国用最小代价统一六国的就是李斯,针对当时各国的情况及关系,李斯做了一张计划表,从灭韩国开始,一个接一个,最终让始皇帝用了仅仅九年就完成了这个历史伟绩,这期间,李斯不仅规划了线路图和具体的执行表,更是用策略不断的收买各国的重臣,用外交、金钱完成了很多军事使命,也让秦国的统一步伐大大加快。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4)

最后一个功绩,在于定下了皇帝这个称号,统一六国后,对于称号一直是个焦点,各种称谓都不能代表嬴政的丰功伟绩,最终在李斯的组织下,确定了皇帝这个称号,嬴政作为始皇帝,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定了下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基调。

所以,李斯,不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一个谋略家、外交家和治国小能手。

而李斯的下半生,却因为一个决定最终埋下伏笔。

始皇帝巡视天下,行到沙丘病死,作为大国相邦,按道理他的地位和话语权极为强大,按照始皇帝的遗命,传位给长子扶苏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他也将会有拥戴之功,继续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大概率时间,而他的脑子发热,也给了赵高机会,仅仅因为赵高的一段话,让他害怕扶苏继位后不会重用他,让他更加忌惮蒙氏家族所支持的扶苏,最终与赵高一起合谋窜改遗诏,赐死扶苏,让胡亥继了位,殊不知,在赵高眼中,他只是一枚棋子,成就自己事业的一个临时搭档而已,大事完成了,后面等待的只是被以何种罪名处死。

事实正是如此,胡亥作为秦二世继位后,信任赵高,李斯这个丞相反而成了一个摆设,而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丞相职责中无法自发,他以为的秦二世还是那个继承秦国历代君王优点的老大,却不知,秦国已经成了赵高的棋子,所有人都是。

后代都把秦朝灭亡的罪责归结给了秦始皇的横征暴敛,极为不公,实际上,始皇帝嬴政是一位极为勤奋的皇帝,内心的那份责任心是极为强大的,有人说修长城、修秦始皇陵,孟姜女哭长城,将各种历史罪名安插给了始皇帝。

而这些给始皇帝定罪的人又是哪些人呢?大多数都是六国的贵族遗脉或者他们所养的门客舍人,一批失去了政治经济地位的人。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5)

就比如‘焚书坑儒’,历史给始皇帝安排了多大的罪名啊,史实真的如此么?后代很多人一直在断章取义,将始皇帝描述的无比残忍霸道,实际上,大多是三分之上添油加醋。

各国的遗贵不甘心灭国,自然各种反抗行为,军事上没实力了,那就玩言论,各种污蔑诽谤始皇帝,这谁受得了,始皇帝全国抓诽谤他的人并且处死,而且还将他们出版的书籍进行销毁,也只是犯了罪的人,后代却进行无限夸大,上升到了对文人和有志之士的打压,试想一下,一个国家内出现了分裂的声音并且不断造势,哪一个国家能忍受?

修长城?秦长城也只是进行了链接和部分新修,大部分还是战国时各国修的长城。建皇陵?历代皇帝和君王,有哪个不大修陵墓的?秦始皇不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君主的坟墓有几个不极其豪华奢侈的,有哪个不是征用民间劳动力的?

陈胜吴广因为行军迟到会被杀头而谋反?好好看看史实,即使是迟到,也顶多是鞭刑的惩罚,哪来的因为天气不好迟到了就被杀头?历史很多时候欠始皇帝一个公道,一帮大口厥词的不耻文人所强加的罪名。

自古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始皇帝是一个极大的受害者,后代更不缺乏,武大郎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身高一米八的大高个,因为得罪了人愣是被人诬陷说成了卖脆饼个子矮小媳妇被人勾引还被毒死的可怜人,所以,历史很多时候是真的,但记载不一定是真的。

多少人还沉浸在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的豪情壮志中的时候,历史却在扇嘴巴子,小说演绎只是小说不是史实,历史上刘关张啥时候结义过?姜子牙啥时候封过神?历史上哪有过貂蝉?曹操怎么就成了一代奸雄,他的功绩不亚于很多帝王,人品更是高于很多人,但是小说或演义却将历史进行了曲解,而后人却在一味的传承。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6)

所以,后代对于历史的很多评价是有极大问题的,因为夹杂了太多人为感情。

正是由于赵高的存在,原本英明神武的李斯成了一个被人卖了还被帮人数钱的傻子,秦二世胡亥则只是赵高的工具而已,赵高的心思是自己做王,而历史也证明确实如此,忽悠着二世喝酒享乐不问政事,掐断大臣与二世的联系,自己为所欲为,所以,秦灭的本质不在于始皇帝,而在于赵高和二世,一个野心过于膨胀,一个二世祖玩世不恭。

可怜的是李斯,前半生有始皇帝这个明君,一展政治抱负,后半生被赵高裹挟失去了法家人的道德和底线,成了一个政治墙头草,二世继位后,他也许还在坚持内心的澎湃与职业理想,却不知已经失去了政治基础和环境,等待他的只是最终的那个腰斩解决。

自古一个国家强大,永远是明君加贤臣,李斯算是一个贤臣,可惜二世不是一个明君,更何况有赵高这样一个千古第一大奸臣。如果没有赵高,也许二世不至于这样,就如当初的齐桓公一样,如果没有鲍叔牙和管仲,小白也不可能成为一代霸主,而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又成了另一幅模样,重用小人、不辨是非、老糊涂,最终让齐国没落。所以,贤臣很重要,可以让一个君王成为一个明君,而明君更重要,失去了贤臣的明君还是明君才是真的明君。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继位的是扶苏,秦帝国会是怎样,扶苏本身就是一个心软爱民的人,心中有君有国,却过于软弱,也许如果是他继位,在蒙氏家族和李斯的辅佐了,也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只是他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内心和自我意志,但起码好于胡亥,历史不能重演,只能推演,推演只是概率,却不是史实。

电影大秦帝国深度解析(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李斯)(7)

从秦王朝来讲,赵高是个大奸臣,换个角度讲未必,赵高作为赵国贵族后裔,能够卧薪尝胆自宫去做个太监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掌握秦帝国与股掌之间,甚至一度杀了秦二世想和项羽平分天下自己亦为王,对于赵国和其他诸侯国来讲,是不是也是一个励志故事呢?可惜项羽是项羽,刘邦是刘邦,如果当初项羽和刘邦应了赵高,也许赵高的历史记载就是那个和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的典范之一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离了秦孝公的商鞅被车裂而死;离了秦惠文王的张仪差点被秦武王鞠躬尽瘁;没了秦顷襄王的吕不韦最终自杀而亡;而没了始皇帝的李斯,最终只能得到腰斩的下场。

历史从来不是一个剧本,却总有相似的规律,这些剧本在历朝历代不断上演,规律总是出奇的相似,也许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把这些都刻进了DNA,剧本可以因人而异,但本性和本质不能改变,这也许就是地球生灵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法则,亘古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