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婉约词的修辞手法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多的,我们在这里限于篇幅,只能择取几个笔者认为有特色有价值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摘抄及点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摘抄及点评(杏坛随语之高考婉约词常见修辞手法举隅)

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摘抄及点评

因为婉约词的修辞手法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多的,我们在这里限于篇幅,只能择取几个笔者认为有特色有价值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说明。

反问

在词中反问往往是情感的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是仅有强调这种单一情感成分,它往往还寄托这词人无可奈何的希望。还是举易安的例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无疑而问,那么作为词的一种修辞方法,我们结合上述特征来看看它的作用。既然是无疑了,为什么还要问?笔者认为“反问”既然是无疑中的质疑它就必然来源于心灵的强烈叩问,我想就只能进入词人的心里层面进行探寻了。首先,易安是不希望“绿肥红瘦”的。这不仅仅是叹息花的凋落,也是叹息时间的流逝,容颜的不再,这是顾影自惜,更是一种生命无所依凭的无奈和叹息。然而流逝是不争的事实,结果与希望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当事者易安她是清楚这个结果的,但正是在自我提问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凸显的是期盼之切与现实之无情,故而无奈的情感基调跃然纸上。其次,单只在这个反问中其实影射了易安的寂寞心理,她是不被理解的。“知否?知否?”何尝不是易安心灵上的探寻。她想找心灵的寄寓点,想被人理解她心中的忧虑但结果同样是令易安失望的,因为回答是“却道海棠依旧”所以这里的反问还凸显出了易安失望的情愫。易安还有一句词也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乃“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此处的“反问”对于强调情感这层作用而言是很明显的。意思是次第一定会有风雨!然而此处又岂是真道风雨哉?非也!这里指的是生命的风雨,是历尽沧桑后的感喟,是生命历经的厚度之美。这里的反问展现的是易安在坎坷的生命途路中悟出的福祸相依的朴素唯物辩证,也展现了生命形态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变幻和不可预测,更展现了易安对之后生命的走向的深深忧虑。一个“反问”的修辞承载的内容如此深博,不能不为之赞叹!

顶真

什么叫顶真呢?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就叫顶真。顶真给我们的首先感觉就是使得句式工整,音韵谐美,意义组构巧妙。然而笔者认为于词而言,这些都是次要的。那么什么才是主要的呢?是总体环境的烘托,从而为情感地传递打造坚实的基点。我们还是举易安词的例子“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在前一个“烟光薄”后紧接着一个“烟光薄”。我以为顶真这种修辞在此处的作用除了使形式工整,音韵和谐之外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凝合。两个烟光薄连用,不仅是薄薄的烟光的描绘,也赋予了烟光袅袅娜娜的动态美。凄凉而压抑的氛围则顿然充满了空间,再加上“暮天闻角”空渺而沉重的声音的渲染,烘托出来的便是易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凉。易安的另一句词“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同样采用了顶真的修辞,也同样很美。“梧桐落,梧桐落”纷纷梧桐叶落飘洒之状犹如尽在目前,梧桐叶之多可想而知,进而梧桐叶飘洒之乱可想而知,进而易安心之乱可想而知。再者,“梧桐落,梧桐落”它是有声音的,因为是西风吹梧桐,梧桐叶又是干枯的,因此这种声音是充满了秋天的韵致的。这里渲染的是“静”是萧索的那种“静”是无依无靠的那种“静”是令人窒息的那种“静”。第三,后一个“梧桐落”就犹如一个深深的叹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叹息,叹息光阴荏苒,叹息时不吾与。

用典

首先还是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化用古代人、事、物为自己的文章所用,或比喻,或指示与所化用对象相类似的情形。《文心雕龙》称之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态度表明他是不喜欢用典这种辞格的。他认为词有“隔”与“不隔”之分,“不隔”之词往往深得自然之美,而“隔”的词则往往不自然,有雕饰之嫌。用典这种修辞是被王国维看做词人“掉书袋”用的,由此也就被划分到“隔”的行列。笔者认为王氏的看法有些偏颇。倘若“用典”用得好是能够为词作增色的。首先还是以易安的词句为例“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句词就用了两个典故。“武陵人”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在武陵溪遇见两个仙女,应仙女之邀,这两人就一起和仙女呆了半年。之后回乡,发现旧时的人们都已离世,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的七世孙。所谓“烟锁秦楼”说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嫁给了萧史,这萧史是一个很会吹箫的人,弄玉嫁给他后就专门学习吹箫,而且只模仿凤凰的声音。终于有一天被凤凰听见了,于是萧史和弄玉就乘凤凰飞升而去。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这两个典故的用意,笔者将原诗引用如下: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别怀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时的易安在青州,她的丈夫赵明诚在任所。二人分隔两地,从整首词看来,不难发现易安对丈夫的思念,但更多的还是担忧。她担忧的是赵明诚的移情别恋。这里大家就需要了解一个大背景。大家知道李清照终其一生没有流下任何子嗣,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何况当时男子三妻四妾是常有之事,赵明诚也不例外。再加上李清照当时是人到中年了,美色自然已经开始消褪。因此独居于青州的易安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一旦了解了这个大背景,我想这两个典故的用意大家也都已经明白了。前一个就是要告诉赵明诚虽然你在任所的日子过得如同在仙境一般然而自己在青州的日子却是度日如年。后一个则是说,“我”是多么的羡慕萧史和弄玉多么希望“我们”也能够像萧史和弄玉一样永远厮守在一起。另外还有对丈夫的侧面的暗示就是:恐怕你赵明诚已经和另一人乘着凤凰飞升了,却只留下了我在这里“终日凝眸”。惩处。看到这些大家都会想起一句话叫做“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是多么闲适,多么美好的一对情人!然而看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时候不禁为之潸然泪下。这句话别致之处在于它是词人以今天的立场站在当时的情形上发出的一声平和而无力的慨叹。笔者认为于当时的纳兰而言“春睡”和“赌书”就是寻常。因为在纳兰当时的心中,他们永远厮守在一起这是必定的,因而“春睡”和“赌书”也将是要永久持续下去的,对于“永久”这个时限而言,当时的“春睡”当时的“赌书”真的是太寻常了。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关键的一个词“当时”那么如今是怎样的呢?如今是“谁念西风独自凉”可见上天没有给命途多舛的纳兰容若任何垂爱,这种“持续”没能继续。当面对着“谁念西风独自凉”的时候,凸显出来的是前后生活场景的强烈对比。此词给阅读者造成深深震撼的情感冲击,笔者认为不再是氛围的凝合那么单一,更重要的是对比给你的剧烈感官差级体验!“当时只道是寻常”言下之意不就是“谁能料到会是如今这个样子呢?”因此笔者认为此句除了和“谁念西风独自凉”形成对比之外,它的自身又是一个对比,只是它潜藏的比较深。这句词对比的背后其实是纳兰的留恋,自责,悔恨,和无奈。

夸张、比拟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把物当人写或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笔者在读词的过程当中惊奇的发现“有我之境”和“物皆着我之色彩”大都有个借助力。这个借助力就是“夸张”和“比拟”。这两种辞格常常前乙种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后一种就是自己主观情感的伸延扩大。易安有句词叫做“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表现是第一种情形。“人比黄花瘦”那该有多么的瘦了?显然是夸张了。易安不过是将“销魂”这个抽象的情感感受形象化、具体化。告诉阅读者“我”实在是太“销魂”了,都已经“销魂”到“人比黄花瘦”的境地了。冯延巳有句词“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青芜和柳都问起“我”的愁来了,是拟人无疑。青芜和柳怎么会问愁呢?这就是典型的移情。实际上是“我”愁,因而“我”看青芜和柳似乎都知道了,从而来问“我”。这就把“我”的愁泛化到了周边“我”看到事物身上,“愁”也就从作者身上脱离,游离于整个意境之中,通过“拟人”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染阅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