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五年,皇太极率兵围困大凌河,多尔衮带头冲锋,掉进了明军在城墙前挖掘的堑壕形势可谓千钧一发,多尔衮掉进去时,堑壕内还有明军百余人,而城墙上乱箭齐发,多尔衮也负伤,后艰难逃出,未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更厉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更厉害(皇太极与多尔衮的深情)

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更厉害

天聪五年,皇太极率兵围困大凌河,多尔衮带头冲锋,掉进了明军在城墙前挖掘的堑壕。形势可谓千钧一发,多尔衮掉进去时,堑壕内还有明军百余人,而城墙上乱箭齐发,多尔衮也负伤,后艰难逃出,未死。

事后,皇太极大为恼火,将责任一股脑推到其他将领头上,责怪他们不阻拦多尔衮的冲锋行为。

这种感情,跟父子也差不多了。

天聪九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岳讬等等将去招抚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额哲。

在这次远征中,多尔衮得到了北元玉玺“制诰之宝”。多尔衮让额哲将玉玺献给皇太极,诸臣借着这个由头,要求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

在再三推辞之后,崇德元年,皇太极终于勉为其难地答应称帝。但是这次称帝,跟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皇帝登基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皇太极不仅成为了“大清皇帝”,还成为了“漠南蒙古大汗”。

皇太极

在皇太极登基的同时,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封建领主,在盛京共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这样,皇太极就有了双重身份。

皇太极是有清一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有明确蒙古汗号的皇帝,其他清朝皇帝的“汗号”都是年号的蒙古语意译。

像蒙古部族称康熙为“阿木古朗汗”,“阿木古朗”的蒙古语音译为“平安、安康”,即为对“康熙”二字的翻译。

皇太极这种举动开创了一种新的治国模式,即“一国多制”。皇太极试图建立一个融合女真人的传统、蒙古人的武装和汉人的制度而成的新帝国。

其实在此之前,皇太极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皇太极的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他把自己的嫡女嫁给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并封额哲为察哈尔亲王。之前还说过,当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第八子时,皇太极就有意立为太子,但这个孩子仅活了六个月就夭折了。而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经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十几年了,皇太极都没有想立他为储君的意思。

在政治制度方面,皇太极一方面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和廷议等部族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他又在建立新的国家管理机构,特别是他称帝之后,他效仿明帝国基本已经建立起了内阁制度。

除此之外,之前名义上隶属于察哈尔的喀尔喀蒙古诸部,也开始向后金朝贡了,即所谓的“九白之贡”。

后来清朝能够在不同地区施行不同的统治政策,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发端就来自皇太极的灵活政策。

作为对比,整个明朝时期,始终缺乏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有效的统治手段。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从朱元璋称帝后到朱棣最后一次北伐,明朝在四十多年间先后十次大规模征伐蒙古,最多一次用兵超过三十万。

然而效果呢?

距朱棣最后一次北伐过去了仅二十余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瓦剌头领绰罗斯·也先俘明英宗而去。

说实话,明朝的北伐效果真的不太好,看起来杀了不少蒙古人,看起来人家是狼狈逃窜,但是明朝耗不起、占不住、服不了。

而明朝之所以只能武力打击却无法威服,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明朝管杀不管抚,每次北伐之后,都没有跟上相应的招抚措施,没有在人家被揍了之后安抚剩下的部众,这样这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会带着仇恨继续对抗明朝。

二是明朝始终不愿意给予这些北方游牧政权与自身平等的地位,大部分时间不愿意跟他们进行和平的贸易。这是逼良为娼的做法,人家淘换不到生活日用品,只能去抢。

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差不多,你不能因为你自己的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你要尊重那些穷困者,把人家当成人看,跟人家打招呼,偶尔交换点财物,这样人家才能心平气和地叫你“老板”、“老大”。而你如果总把人家当狗,人家可怜巴巴地求你你不理,那么他只会不断咬你。

相比明朝而言,皇太极对待蒙古部族就厚道多了。

击败林丹汗后,他派出大规模的招抚团,前往今天的内蒙古中部招抚林丹汗的部众。招抚过程中,清军发放救济品,给他们划定牧场,将他们中的壮丁编入八旗,将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适龄妇女分配给八旗各个王公。

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抢人家老婆吗?

其实不然。

北方少数民族没有我们“三纲五常”的约束,对那些战争中产生的遗孀而言,如果不再嫁,她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她们是能放牧牛羊呢,还是能上马骑射?一旦外敌再侵,她们没有任何反抗手段。

就拿林丹汗的一堆老婆来说,她们嫁给清朝的皇室王宫,都还是很高兴的。像娜木钟,嫁给皇太极之后排行皇太极的后宫第三;豪格娶苔丝娜伯奇的时候,还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这要是被说成“抢女人”,是有点儿说不过去的。

就这样,通过以上方式,皇太极顺利稳定住了整个漠南蒙古。

之后,多尔衮继续他的顺风顺水之途。

崇德三年,皇太极征伐喀尔喀蒙古,多尔衮留守辽阳筑城,后来又监工盛京至辽河的道路。

当年,皇太极再次发兵征伐明朝,皇太极自领中军,多尔衮左翼统帅,岳讬为右翼统帅,兵分八路,先后出击山西、保定、通州,杀明总督卢象升,一度攻破济南。

然而,人的一生注定不会一直顺利的,下面,我就讲讲多尔衮在皇太极登基后受到的第一次大的处罚,即我之前讲豪格时提到的“离城远驻”事件了。

这个事儿要是从头讲,还得从祖大寿诈降说起。

天聪五年,祖大寿的诈降,令皇太极震怒不已,因为这使得皇太极里应外合攻陷锦州的计划破产。

在此之前,皇太极多次率领大军绕道蒙古攻入关内,却都无法有效占据关内的土地,就是因为关锦防线的阻隔。所谓关锦,即为山海关和锦州,这道狭长的防线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明清之间,让清军如鲠在喉。

在关内占据根据地的想法失败后,皇太极决定,一定要搞定关锦防线。而想要取山海关,一定要先取关外四城,也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四城,即松山、杏山、锦州、宁远,而锦州则首当其冲。

清崇德五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明军出降的作战计划。于是,他派多尔衮、豪格、杜度率军去义州筑城屯田。

这个义州,不是朝鲜那个义州,而是今天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旧城,辽萧太后故里,明辽东镇二十五卫之一,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锦的前哨阵地,同时一旦攻锦,此地又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

不久之后,多尔衮率军围住了锦州,开始屯田,准备长久作战。

就在这期间,多尔衮命令大军移营离城三十里,又命令每旗选出一将校,从每牛录(300人)抽出五人回盛京筹措甲械。

皇太极听闻此事,大怒,令济尔哈朗到前线取代了多尔衮的指挥权,并传谕指责多尔衮擅自移营。

多尔衮向传谕使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现在明军分散在锦州、松山、杏山三城,他们的马匹都在当地放牧,若想出击,必定需要筹备时间,我们可以轮番抵御,所以明军构不成威胁。我之所以将部分人马遣回,一来因为原先的驻地草都被吃光了,马无草可吃;二来让人回去筹措甲械,更好的备战。确实是我首先提出移营的,罪责都在我。”

单看这段儿解释,其实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明军分散驻扎,不敢轻易出击。而且三十里也不算远,再重新包围并不难。

然而,在皇太极那里,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却迅速发酵,只是发酵的方向既不是大也不是小,而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方向。

听完多尔衮的解释后,皇太极回复说:

“朕爱尔过于诸子弟,锡予独厚。今违命若此,其自议之。”

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的爱,远远胜过其他的兄弟、子侄(你说豪格现场听到了该怎么想),对你的赏赐尤其厚重(这也太赤果果了),现在你违抗命令到这种地步,你自己说说你该当何罪吧?

可见,清朝皇帝跟臣下套近乎,并不是从雍正开始的,人家其实是有传统的。

然后多尔衮自己议罪,说自己罪当死;皇太极下令,降级,降为郡王,罚银一万,夺其旗下2个牛录。

这件事儿有趣就有趣在这个几个点:

第一,这次屯军的几乎所有将领都遭受了处罚,以下皆是来自《清史稿》的原始记录。

豪格(正蓝旗):“又击洪承畴杏山,偕多尔衮围锦州。坐离城远驻,复遣兵还家,降郡王。”

杜度(镶红旗):“以从多尔衮离城远驻,遣军私还,论削爵,诏罚银二千。”

马喇希(镶红旗):“从睿亲王多尔衮围锦州,坐徇王贝勒等私遣兵归,离城远驻,罚如律。”

准塔(正白旗):”从睿亲王多尔衮攻锦州,以阿王指,遣士卒归,又离城远驻,议罪,当夺官籍没,上命罚鍰以赎。”

阿尔津(正蓝旗):“从围锦州,以离城远驻,坐罚鍰。”

沙尔虎达(镶蓝旗):“从睿亲王多尔衮围锦州,坐从王令离城远驻,当夺职,籍家产之半,上命罚鍰。”

第二,这次屯兵,多尔衮并不是绝对的一把手,豪格跟多尔衮同样是主帅。豪格的传记中用的是“偕多尔衮”,也就是跟多尔衮一起并列,而其他人皆是“从多尔衮”,也就是属下。

那么,既然豪格跟多尔衮都是总指挥,那么这个离城远驻的命令是谁下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从皇太极派人问话就可以找到答案,皇太极派人责问的是多尔衮,而不是豪格,也从侧面说明了命令是多尔衮下的。而豪格也被处罚了,说明豪格也听了多尔衮的。而豪格是皇帝的长子,这次来两人的官位又差不多,那么为什么豪格要听多尔衮的呢?

其实你从其他几个将领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

杜度、马喇希,镶红旗人,传记中均用了“从多尔衮”的字样,准塔、沙尔虎达,一个正白旗、一个镶蓝旗,也都用了“从睿亲王”的字样,只有豪格镶蓝旗的阿尔津,没有“从多尔衮”的字样。

也就是说,虽然豪格和多尔衮同为统帅,但是除了他本旗的兵马,其他人都听多尔衮的,这就是人事部长的威力。

这种情况下,豪格怎么能不听多尔衮指挥呢?

最后,皇太极的处罚,只能用高明二字来形容。

我之前反复说过,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真的是不要不要的。让多尔衮自己给自己定罪,也是天大的面子。整个《清史稿》我读了不下十遍,其中皇帝让大臣自议罪行的,我只看到过这一例。

而多尔衮呢,也很识相,自己给自己定了个死罪。

这就像什么呢?

一对儿恩爱的小情侣,在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后进行了一番对话。

女说:“哎呀,今天快了好多呢,人家还没进入状态呢,你说说该怎么惩罚自己。”

男说:“你要是不满意,就切了吧。”

以下省略好多字。

大概就是这样,具体细节请大家自己体会。

但是,皇太极对多尔衮的这种过分喜爱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多尔衮和豪格同为前线指挥,多尔衮不经请示,说移军就移军,手下赞同,同级不敢反对,这个同级还是自己的亲儿子。这要是不敲打一下,下次多尔衮率兵逼宫可能也没人敢反对了。

而皇太极又不舍得过重处罚多尔衮,所以只能敲打那些追随他的将领,扩大打击面儿,以显示事态的严重性。其实这些将领是相当无辜的,统帅让他们干的,他们敢不干?但是皇太极不管这一套,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通通挨罚,包括自己的儿子,豪格。

其实豪格罚得并不冤枉,皇太极敲打豪格还有另一层深意。

记性好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从崇德六年开始,皇太极的身体情况开始下坡。作为一个身体不太好的老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度晚年。而要想安度,朝中就不能出现一股过于强大的势力,各股势力必须保持平衡。

这些年来,在皇太极的扶植下,多尔衮羽翼渐渐丰满。皇太极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儿子豪格和他的超级嫡系济尔哈朗,都是制衡多尔衮的重要力量。

而这次,豪格盲从多尔衮的移兵命令,让皇太极深感失望。就这么个水平,不要说在他死后接班,就算是生前都不一定靠得住。

所以,要敲打豪格一下,让他警醒。

当然,这并不是有亲有疏,只是因为实力,如果豪格的势力过于强大,皇太极也会用多尔衮去制衡他。

之后就是松锦大战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场战役并不像大部分电视剧演得那般,多尔衮亲自指挥,清军大胜,多尔衮武功赫赫等等。

以上都是电视剧编的。

在移营事件发生后,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已经被降为贝勒的多铎前往松锦前线,代替多尔衮指挥。后来由于战局久拖不决,皇太极又亲自指挥,才打赢了这场战役。松锦决战后,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只剩下宁远一城,关外大势已定。

此战打赢后,多尔衮和豪格都恢复了亲王爵位,再后面就是皇位争夺战了。

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代并没有崭露头角,更不要说继位了。现在电视剧、各类自媒体所说的努尔哈赤计划传位多尔衮基本都是扯淡。即使是想传给小的,那也是在多铎和阿济格之间选择,怎么也轮不到多尔衮。

同样,多尔衮也并不是一个以武功见长的统帅,至少在皇太极执政时期,他的战功并不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

他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他精通多门语言和在皇太极登基前期的弱势地位。

皇太极这个人,是个相当有水平的人。他心里很清楚,对那些在他老爹时代备受恩宠的人(代表人物多铎、阿济格)施加恩惠,如同锦上添花,人家不会感激;只有给那些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多尔衮)以重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才会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追随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皇太极真的没有任何亏欠多尔衮的地方,反而是多尔衮的栽培者和拔擢者,是多尔衮的大恩人。

编者按语:

很多朋友接不上茬,其实这是本系列第五篇,因为标题字数限制,未标明,之前文章去我的首页找就可以了。

此系列为了科普一下清朝的历史,讲一讲清朝前期的故事,尽力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朝代,特开《前清那些事儿》系列,每周二、四、六晚上固定更新,每周三篇,先写200万字再说。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