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边最多的就是这两类人:一类人是每天混在人堆里,与各类人接触应酬。虽然他们也很累,但是他们更怕闲下来一个人的孤独;还有一类人是每天喜欢宅在家里,除非必要否则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他们不喜欢与任何人打交道。脆弱的内心怕冲撞别人,更怕被别人误伤,于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安全的生活模式,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常。

两类人都各有利弊,不推崇,也不建议。好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能享受得了孤独,也能融入热闹的人间。《孤独修心课》告诉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共处,但不是要让自己永远孤独,遇见孤独的好,也要摒弃孤独的坏,有能够自由、舒适地穿越两种生活空间能力。

最好的状态就是习惯孤独(生活最好的状态)(1)

本书作者以 “孤独”为中心话题,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内心孤独的原因,解释对于孤独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提出了现代人所需要的9个简单实用抚慰孤独内心的“孤独疗法”,使身处痛苦中的人能够摆脱孤独的煎熬,从此找到幸福快乐的自我。

和田秀树1960年出生于大阪市,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因为语言问题遭到别人的嘲笑,造成心理阴影,后来通过化解自卑,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助理医师、美国卡尔梅宁格精神医学院国际会员。目前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川崎幸医院精神科顾问等。

最好的状态就是习惯孤独(生活最好的状态)(2)

孤独并不可怕,要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回应它

每天交朋好友的人,肯定是没时间提升自我,照顾自我,久而久之,能力水平,个人健康都会为此做出牺牲。时间花费在与人交流上或许会有一定收益,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因为提升自我需要多方学习,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行。健康的人需要有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也需要给自己独处休息和锻炼身体的时间。

另外,在交际中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迎合别人,迷失自己。《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群体思想,大家都这样说,这样认为,自己也会不自觉地随波逐流。理智在众人面前有时候会显得格格不入。一旦判断标准不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得出来的,而是根据现场的氛围和大众的心理得到的,那么这样的评判就不能代表自己的真正意志。

孤独只是自己一时的独处,并不代表永远地与世隔绝,孤独的时间真是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梳理思绪的时间。不要怕任何独处式的孤独,那里才有真实自己。

最好的状态就是习惯孤独(生活最好的状态)(3)

能接受孤独,也要学会打破孤独

人最完美的生活模式,就是游走在孤独与热闹之间。寻找自己舒适的生活模式,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成长,也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孤独有他自身的优势和好处,需要妥善利用和保护。调整好孤独模式下的心态,有效地利用拥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收获满满。

热闹也有它的好处,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交流中获得更多信息,在交流中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人的所有努力都渴望得到别人认可和赞许,成就感是人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而这些都需要在人与人交流中获得。

在生活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提高每一次社交的质量,让社交变得愉快而充实。游走在享受孤单和分享快乐的两个空间,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最好的状态就是习惯孤独(生活最好的状态)(4)

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能接受不完美的别人

喜欢孤单的人,大多不是很自信,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觉得把自己隐藏起来才安全。岂不知,隔绝他人和社会的生活,会让自己的认知受到局限,更影响自身能力和认识的提升。能力越差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越不愿意与人接触,时间一长,就形成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度地夸大自身的某一方面,也不要贬低别人的某一方面。你眼中看到什么,最难反应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成为优秀的人,尽量多地看别人的闪光点,用那些光亮指引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要因为害怕把自己关在牢笼之中,也不要因为害怕把自己永远置于人群之中,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能接受不完美的别人,这才是与人与己的相处之道。

最好的状态就是习惯孤独(生活最好的状态)(5)

文章最后,人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而是因为需要孤独,才去孤独。孤独不是人生的全部,孤独只是成就优秀自我的其中一步。希望通过学习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你能敢于直面自己的孤独,并且在与孤单相处时,能够获得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从而爱上孤独。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介绍:归月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好读。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