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百家争鸣”则表示家数众多,思想解放,异常活跃,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何谓诸子百家何谓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百家争鸣”则表示家数众多,思想解放,异常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文化浪潮,知识分子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思想自由,涌现了以孔墨老庄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巨人,也产生了一大批皇皇巨著——堪称群星灿烂,辉煌空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本文拟从背景、学派、巨人三个方面加以叙说。

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共主权威,各诸侯争相称雄,灭国掠地,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据文献史料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0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催生了“士阶层”的崛起,不同阶级的思想代表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探讨各自的治国良策,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这样,就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开创私人讲学,使学术由原来的政府垄断逐渐下移民间,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知识普及的时代。孔墨老庄更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学说,批评其他学派,由此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辉煌时代。

二、诸子蜂起,学派林立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的总称。按《汉书·艺文志》著录诸子百八十九家,举其成数称百家。其可观者为十家: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家。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或其主张)为:

儒家:以“仁”为核心。主要代表人物:儒家创始人孔丘著《论语》,战国时孟轲著《孟子》、荀况著《荀子》。

墨家:墨翟(dǐ)著《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老聃(李耳)著《老子》(即《道德经》),庄周著《庄子》。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法家:韩非著《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

名家:惠施著《惠子》,公孙龙著《公孙龙子》,长于思辩、逻辑推理。

阴阳家:邹衍著《邹子》,谈阴阳玄妙之术,高深莫测。

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讲攻伐之道,主张合纵连横。

农家:许行,主张小农经济。

杂家:吕不韦与其门客集体著作《吕氏春秋》。

小说家:专给帝王讲述轶闻野史。

三、文化巨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博大。先秦文化堪与希腊文化媲美,两汉文化可同罗马文化齐驱。西方把古希腊文化作为他们的文化渊源和骄傲。当古希腊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灿烂文化时,我国也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在困顿中崛起,学习“六艺”并掌握诗、书、礼、乐等高深学问,中年聚徒讲学,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成为中国第一个私学教师。继后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方案,因严重脱离现实,无功而返,回到鲁国。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籍,刊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成为中华元典——华夏文明的最早记录,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东方文化形态,而孔子本人则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把人当作人,建立一个自由、博爱的太平世界。《论语》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从政、治学、育人的经验总结。在《论语》中提到“仁”字凡109处,孔子几乎将“仁”遍列于社会理想、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一切方面,从而营造和维护一个向善的大同世界。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他希望人类知道“道德是善的知识”——这正是东西方大哲的不期而遇!

而今,孔子和他的学识已然大步走向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鉴于儒学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截至2007年底,已在6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还有61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也是世界的文化巨人。

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他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亚圣”之称。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洋溢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格言。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他对儒家的某些思想作了改造,把孔子的“礼”赋予“法”的内容,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他批判了孔孟的天命论,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墨家创始人墨翟:鲁国人,战国初期大思想家,比孔子小70岁左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当过工匠,其门徒多系社会底层的役夫、武士和手工业劳动者。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具有强烈的平民色彩。墨子认为当时老百姓有“三患”,即《非乐》篇说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在政治上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三患”,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反对掠夺战争。爱是墨子学说的根本出发点,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因为墨子主爱、平等、和平和节约,得到劳动者的拥护,并由此展开了墨家对儒学的批评和争鸣。

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义”,他说“义,利也”。要兴天下之利。

孔子崇周礼,提倡周礼治社会;墨子猛烈抨击儒家的礼治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效法夏禹不图安逸,苦身劳心为天下谋利。

儒家崇尚久丧厚葬,墨家竭力反对。

儒家不重视自然科学,墨家研究自然科学,在天文、物理、数学等方面都有贡献。

虽然墨家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都以治国天下为己任,都有显赫的名声,并称“儒墨显学”,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有“不入于儒,则入于墨”的说法。

著名学者匡亚明对墨子在中国及人类文化史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鲜明的立场代表广大穷苦人民利益的思想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自然科学,并亲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发现和发明。有人说:一部《墨经》相当于一个希腊,这话是有根据的。墨子在科学技术上的许多成就都不亚于当时的希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墨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之学”,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ān),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主张“道”是世界的本源,即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得玄妙,不可名状。他还提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相反相成”,会互相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还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思想。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姓庄名周,出身没落贵族,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我国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怪人”。他推崇老子学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任自然”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即“无为”),提出“齐万物、一死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否定事物的质的差别,追求世界上不曾有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庄子的思想何止是“相对主义”,有些话听起来简直就是“诡辩”。比如他说:“天下没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的。”这样的怪论在《庄子》这部书里到处可见。庄子的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礼法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在乱世中明哲保身,无情揭露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合理社会。反映庄子思想的著作是《庄子》。

老、庄都是历尽人世沧桑的人,生活趋于贫困,难免“看破红尘”。他们把社会的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对法家的变法革新持否定态度,对儒家的礼仪德政的说教更是不满,且反其道而行之:

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儒家积极入世,强调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道家消极出世,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儒家美学注重美和善的统一,把审美情趣和社会功利结合在一起;而道家美学却追求自然无为、摆脱外物奴役的绝对自由,把审美情趣同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

但是,儒道两家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它们都追求身心内外的和谐,注重理想人格风范的塑造,并且同样具有复古主义的思想趋向。汉代以后两家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逐渐合流。

道家学说在汉初、魏晋、唐初三个历史时期曾取得思想统治地位。然而,纵观2000年历史,道家哲学基本上是作为儒家哲学的补充而存在于传统思想文化之中。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并且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审美意识。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韩国人,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韩非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学经典之一。他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等,继有战国时代的李悝(kuī)、吴起、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等代表人物——其中,韩非最为杰出,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体系。

法——指国家法令。主张用“法治”代替“礼治”,实行严刑峻法。力主箍制舆论,结束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局面。

术——指权术手腕。主张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要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制人有术,如对位高的大臣,韩非提出三种具体的控制办法:“曰质(人质),曰镇(控制),曰固(禁锢)”,甚至可以捏造罪名,投毒暗害,以剪除对手。

势——是权势。法家是权势万能论者,它要求统治者紧握杀戮、庆赏的权柄,只有这样,“术”方可施,“法”便能行。

由此可见,韩非法思想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实行法制。

秦始皇对韩非的思想和著作十分赞赏,他曾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历代统治者都把法家的主张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手段,“阴法阳儒”,济之以“道”——中国封建政治的大趋势不外乎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即以儒学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儒、法、道三家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

民间有言:“国难出忠臣,家贫出孝子,忧患出思想,愤怒出诗人。”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成就自己的思想和学术的,他们创造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