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本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1)

说到古代文化,有一个最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断章取义。古往今来多少名言警句因为断章取义而变得本末倒置,想来当事人要是知道自己的本意被扭曲想必也会仰天长叹。就比如这句“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唯独不见后半句“游必有方”;还有这句“三思而后行”的后半句“再,斯可矣”以及“以德报怨”的后半句“何以报德?”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经典的语句离了后半句意义截然相反,然而因为当时很多人为了附庸风雅,将“其然”堂而皇之,对“所以然”一无所知,后果自然也是贻笑大方了。相比这些,还有一些古话因为断章取义而产生的歧义更是让人怒从中来。就比如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就因为断章取义使得其成了古代女子挥之不去的枷锁。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本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2)

古代的“男尊女卑”众所周知,但更为发指的是,其剥夺了女子学习知识的权力,这不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女性的解放遥不可及。每当女子显露对知识的渴望时,总被人以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缪言论所扼杀。这句话是在明末陈继儒的一本著作中首次出现,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原意是多么的荒缪:

“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本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3)

可以看出作者觉得女子大多看的都不是正统的经典,所以还不如不看,试想男子就都是看的正统经典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解释简直荒缪至极。当然这不怪作者,毕竟作者也是引录,之所以说是“至言”,还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才可妨德”的封建思想所影响。古人历来对女子的才学并不关注,相反的“妇德”才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最为残忍的是,这种观念成为了统治阶级愚民的手段,冠冕堂皇地将“德”与“无才”相联系。以此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力,使得中国的古代女性几乎都是无知无识的人。无论是待字闺中的女子还是已经出嫁的妇人,上千年间一直处在“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以此达到男权中心主义的维护以及对妇女的压迫。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本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4)

这句话最早出处已不可考,然此俗语的全文是出自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文如下: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本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5)

句中的眉公就是前文提到的明末陈继儒,这三句话算是较为完整的,除了他补齐了上半句外,最主要还是后一句“此语殊为未确”,这句其实尤为关键,我们经常在说“女子无成便是德”的时候便是因为断了这一句。这句话说的是“实在不能确定”,连起来就是说“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是无法确定的,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不准的。如果以后还有人拿“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取笑女子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那这句话狠狠的甩他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