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七闽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部落“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按此所引郑语史伯(西周末期朝廷重臣,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之词古代七闽为少数民族畬族,畬之音与蛇同古闽人拜蛇为祖先,这种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闽”解释为:“东南越,蛇种”说明七闽是一支以蛇图腾为主的氏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贵州第一个原始部落?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贵州第一个原始部落(福建部落的变迁)

贵州第一个原始部落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七闽。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部落。“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按此所引郑语史伯(西周末期朝廷重臣,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之词。古代七闽为少数民族畬族,畬之音与蛇同。古闽人拜蛇为祖先,这种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闽”解释为:“东南越,蛇种。”说明七闽是一支以蛇图腾为主的氏族。

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如今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按照史籍记载,越国在越王勾践时一度崛起,但在楚国的打击下,很快就亡国。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越王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据《史记》记载:“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越国亡后,越国王族四散南逃,建立了多个政权,如见于秦汉史籍的闽越、东越、瓯越。

无褚为越王无疆的七世孙,其率领旧部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州长乐区)。无褚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是七闽之地最早建立的政权。

越部落于华夏民族不同,其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部落的差别在于:越人须发较少、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勾践自称为夏禹后裔,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

越人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文化,闽越部落由此形成。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部落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占领福建后,设立闽中郡,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闽中郡。这是福建归入中央管理的开始。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为了加强对闽中郡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人迁移到如今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郡来。这一政策客观为各地人民的互相融合和闽越人的华夏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郡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

西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无诸仿效中原在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位于今福州屏山南麓冶山路附近)。

汉廷对闽越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郡土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闽越国社会以宗族为纽带,宗族权是王权的支柱。王位是继承的并获得汉王朝的认可。王以下有将军、侯、户将和队将等封建职官。在无诸时代,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于是国势日渐强盛,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到郢和余善时代,在今福州、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建筑城邑,经常“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多次扩大领地,与汉廷相抗衡,成为汉王朝劲敌。

汉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汉书·纪·武帝纪原文:东越杀王馀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建国短短92年(前202~前110年)后,闽越国灭亡,并入会稽郡,归属扬州刺史部。

前85年,汉廷在回浦设县,称为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华夏人。

《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有冶,师古注:“本闽越地。武帝元封初,以闽越数叛,徙民江淮,墟其地。后逃亡者稍出,多居留瓯闽者,不皆越之土人。自立为冶县。”所以闽越遗民逃亡回来后自立了一个冶县。”而回浦设县是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与闽越遗民复出自立冶县也是同一年。可能是先前设立冶县的消息传入闽地,其遗民为了表达臣服,自己先称为冶县。由于这个冶县是当地遗民先自立的,汉廷当然不会把原先准备定当的冶县搬过去,就先将都尉迁入闽。一段时间,自立的冶县其实还不完备,但汉廷又顺其自然,分设东南都尉,东就以回浦乡之回浦命名新县名,闽地就由冶为名。而这个冶很多年还是空的,汉廷只是拖的态度,应其名,又无行之实,应是由候官兼管,以至民众又称之为候官县。所以至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为候官县(侯官,旧县名。“侯”本作“候”,清以后通作“侯”)。

由于汉武帝担心闽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于是将大量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代,“虚其地”,所以使闽地地方历史出现300余年的空白,史籍中很少有关于这一时期闽地的记载。直到三国时期东吴重新经营福建,在闽北南平设立建安郡,福建正式处在中原王朝的军事管制下。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福建中北部一带人去楼空,福建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因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开始在福建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收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但是,闽越入虽北迁,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时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福州、莆田、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

到了西晋280年左右,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晋人继续衣冠南渡,他们来到晋江、洛阳江两岸休养生息,成了规模最大的中原河洛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