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望岳诗歌赏析(杜甫望岳新解)(1)

杜甫《望岳》新解

文/钟百超

一个文人,路过一座山,展开想象力,抒发出似乎已经登临绝顶的豪情和壮志。不仅如此,还会留下诗篇,令其传颂千古,这就是文豪的价值与神奇。

《望岳》是杜甫游历山东,路径泰山时留下的作品。当时他缘何没有登上泰山,我们不得而知。假如登上泰山,如同苏轼登上庐山一样,是否会写出别样精彩的诗篇,我们也无从想象。

苏轼当年游庐山,吟出了千古绝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登庐山诗,虽不脱豪遒雄浑之气,但主要还是阐发事物的玄奥哲理:身在“局”中,反而难识真相。在诸多有关登山的作品中,我更爱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表面看是设问,引发头绪,以备铺陈,其实是暗着基调,隐晦地表达了作者的志趣:泰山,即使你再高大巍峨,秦始皇也对你顶礼膜拜,那又如何,在我眼中你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这一腔浩然胸臆,恰好与尾联形成呼应加以佐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不把你泰山放在神明的位置,进而扶摇直上,当我登临你的绝顶之际,其他的“群山”更加不会放在我的眼里!这是何等的气派!

《望岳》一诗,与其说是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以及神奇秀丽的景色,不如说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俯视一切的志向和气概,以及人格上卓然独立,事业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望岳诗歌赏析(杜甫望岳新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