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三国乱世的起源和导火索,史学界给出的答案是来自于黄巾起义。自桓帝继位以来,为消灭梁氏一族的外戚势力不得不启用宦官势力,这导致了东汉末年王朝的权力内部出现严重的隐患。等到黄巾起义后朝廷已经虚弱到无法抵御叛乱的地步,只能任用地方豪强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1)

自此朝廷允许地方大员可以在当地征募义勇用以剿灭黄巾,而后孙坚、公孙瓒等人物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然而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群雄外,在剿灭黄巾起义这场运动当中真正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三位元勋却在这之后并没有走上群雄逐鹿这条道路,而是在群雄四起的纷乱时期选择了隐匿

而这三位不论是朝廷中的地位、本族世家的影响力以及剿灭黄巾的军功都不在曹操之下,如果当年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联盟,他们的实力甚至不亚于袁绍。确切地说,如果有这三位的加盟整个汉末乃至三国时期历史将会形成另一种走向。那么这三人与袁绍、曹操之流相比,实力真有如此悬殊?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2)

黄巾起义初期,朝廷派出了一套王牌阵容,分别是当时东汉军界一把手何进以及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位中郎将。关于卢植我们其实十分熟悉,他是当代大儒,也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

在地方上,范阳卢氏在整个东汉时期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朝中,卢植作为儒家门第,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师兄弟和学生。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3)

因此卢植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儒家大师的身份,更是士族子弟、朝中重臣。起初在卢植的率领下,冀州地区的剿匪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黄巾军始作俑者张角也被卢植追击,躲进了城中不敢迎战。然而正当卢植带领着士兵做攻城前的筹备时,宦官集团向各地派出了督战使,其意图就在于索要好处

而卢植也因没有贿赂被宦官集团栽赃,就在即将攻城的前夕,马上就能抓捕张角的时候,卢植被卸职调回了京师,将最后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董卓。除了卢植,朱儁在剿灭黄巾军中的军功也很高,与卢植的士族出身不同,朱儁是寒门子弟发迹于军中,所以代表了许多军中势力。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4)

朱儁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出的力不少,于是当时不少出战黄巾的将领和官员中是以朱儁为楷模,在董卓进京师后就有多路诸侯联名请朱儁出来主持大局讨伐董卓,也因此朱儁在军中尤其是各路刺史、太守中势力超出了袁绍。

同样有着颇高势力的还有世家大族出身的皇甫嵩,皇甫这一姓氏在整个雍、凉二州影响力都极其大,可以说单论出身有皇甫嵩就没有董卓什么事了。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5)

不光是出身,皇甫嵩在军事方面也强过董卓太多,在董卓接替卢植的工作于冀州对抗张角时,皇甫嵩已经将豫州的局势稳定了,随后他又率军北上歼灭了数十万的黄巾军。皇甫嵩以首功回京师后并没有揽功,而是将平定黄巾的功劳推给了朱儁和卢植,这也使得原本得罪宦官集团的卢植官复原职

然而这三位无论是地方士族还是在军中都有着无比威望的英雄人物,在讨伐董卓时期却并没有站出来。在董卓乱政后,卢植、朱儁选择了弃官而去,只不过朱儁在军中的威望使得他在辞官后依然活跃于反董行动中。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6)

李榷、郭汜祸乱长安时因为忌惮朱儁于是便传矫诏请朱儁入朝为官,只不过朱儁的忠心使得他被李榷、郭汜利用,入长安后的朱儁没了实权,而他的影响力也被李、郭而人利用,最终朱儁病逝于长安。

而皇甫嵩在董卓乱政后并没有听从儿子的意见加入讨董大军,他认为私自举兵是乱臣贼子的行为,朱儁选择于王允等百官一样在朝中密谋除掉董卓。

三国时期朱儁(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平定黄巾之乱后便销声匿迹了)(7)

结语:只不过在董卓死后不久,皇甫嵩也在不久后死去,并没有在朝中有所作为。三位功勋之所以有此结果也是因为他们与袁绍、曹操等人不同,时逢乱世他们依旧对东汉忠心耿耿,也因此没能成为一方诸侯,在董卓、李、郭等人的乱政之中委屈而死,也是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