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兵的感想(记者如何做口述历史访谈)(1)

新闻记者做口述历史访谈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当一位记者去做口述历史访谈时,他应该知道口述历史的标准是什么,才能有助于记者向口述历史"借"方法,也有助于记者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类工作时进行适当的角色转变。

采访老兵的感想(记者如何做口述历史访谈)(2)

如同一枚时间之矢,老兵穿越历史的烟霞,记录下时代的风雷,化作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一部分。

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已经95周年,“致敬老兵”依然是全社会的重要主题。而这一主题,随着时间流逝,老兵“凋零”,已显得愈发厚重,不可轻忽。每一个老兵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精神,需要我们纪念,珍视,弘扬。对于“抢救”老兵故事、老兵精神而言,亦是越发迫在眉睫。

近些年,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所使用,也在相当多的新闻专题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运用。口述史因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往往比学者的著作更加具体、细腻、生动、鲜活,它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同一时期同龄人的缩影。

2022年8月1日,新京报推出《英雄本色——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提别报道》,采访10位老兵。他们都已年逾90,口述历史的方法也在采访中进行了应用。

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是否相同?记者做口述历史访谈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下文根据作者蒋蕾(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做口述访谈的实践来谈谈心得体会。

对话体新闻作品的特征分析

以对话为主体的新闻作品绝大部分不是口述历史记录,只是访谈录或者谈话类节目。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访谈的人物关系很相似,都由访问者和受访者构成,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极相似,都是通过提问获得回答。这种相似性使许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只要是内容涉及过去的新闻报道同时也就是一份口述历史记录了。

其实二者差别很大,区分的关键在于谈话内容与谈话方式。口述历史访谈的内容核心是“过去”,访谈目的是为了系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那些以对话录形式呈现的新闻报道关注的是“现在”,即使涉及“过去”也只是为了获取新闻背景。例如,央视的《高端访问》栏目定位为“讲述世界性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为当今世界留下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口述历史。”但它的访谈内容是“当下”,所以实质上还是一档时事类访谈节目。

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的访谈方式也不同。口述历史访谈尽可能地让受访者诉说,给予受访者充裕的谈话时间。崔永元做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时要求“首席记者”:“你去听故事、听经历就行了,尽量不要去打断他,让他流畅地说。我们只是记录他们的口述,把所有资料都留下来,以后做研究的人,可以引用这些直接的口述。”而新闻采访是有选择地寻找一部分重要事实,不能任由受访者尽情诉说。

按照口述历史访谈的规范,不仅要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还要将录音全部整理,最后的访谈录文本要由受访者签字同意,而记者做新闻采访时很少与受访者签协议。如果想做口述历史研究或者让报道具有“口述历史”性质,记者就必须遵循口述历史的操作规范,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新闻记者做口述历史访谈的优势和劣势

口述历史与新闻事业的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曾与李普曼一起任职于普利策的《世界报》社论版。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多年来,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接借用了许多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

新闻记者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具有许多优势:

1、擅长提问

记者和口述历史访谈者都是“发问专家”,都需要事先精心准备,罗列问题提纲。他们也都要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以坦诚的态度讲真话。二者都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记者在紧张的新闻工作中经受锻炼,更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从多个角度调动思维进行提问。

2、具有核实意识

口述历史访谈要去伪存真,新闻采访也要对信息进行核实。记者每天都与事实打交道,具有质疑一切的态度,从事口述历史研究时会自觉地对历史真实性进行考察。口述历史访谈最忌讳有言必录,完全被受访者所左右。唐德刚为李宗仁做口述传记《李宗仁回忆录》时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证明李宗仁所说的某个细节是错误的,李宗仁看到佐证后不得不承认记忆有误。

3、懂得保护受访者

新闻工作与口述历史研究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有相似之处,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口述历史工作者在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出哪些内容是目前不能发表的以及发表的时限,并承诺在一定情况下隐匿受访者姓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口述历史协会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重要内容是访谈者对受访者应尽的义务。新闻采访也遵循类似规则,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公布某事(对犯罪新闻的揭露性报道除外),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在法制报道中尤其要保护未成年人。

另一方面,在新闻传媒界,长期从事新闻报道所形成的工作习惯也会使不少记者在从事口述历史研究方面存在一些劣势:

1、缺少长期意识

新闻工作追求时效性,记者往往习惯于打“短平快”,进行有效提问、完成任务后就迅速“转场”。而口述历史研究在时间安排上常常“不惜工本”,要对一个访问项目进行十几天到几个月甚至数年的长时间工作。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对于记者的耐心和毅力是一种考验。

2、缺少完整性意识

新闻报道呈现出碎片化,记者提问也是截断式的,即只围绕一些关节点、关键性问题来展开。而口述历史访谈对于信息的需求是越完整越好、越全面越好,因此在问题提纲的拟定上具有一种覆盖性,要穷尽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经历的了解。记者做口述历史,需要在问题提纲的拟定方面改变思路。

口述历史访谈强调完整性——全程录音、全部整理。由于录音时间与整理文本时间之比常常是1:4以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对记者的耐性又是一大考验。记者在新闻工作中一般只对录音中的重点信息加以挑选、利用,不做全部整理。记者做口述历史访谈常常会把重心放在访谈上,忽视对于录音后的文本整理,而文本整理恰恰是口述历史研究的关键。笔者曾做过11年报社记者,从2007年开始对十余位东北沦陷区文化人做口述历史访谈,起初仍沿用新闻采访时养成的习惯——全部心思扑在访问上、疏于对录音进行全部整理,结果“债”越欠越多,影响了研究的开展。

3、随机应变有余,案头准备不足

记者在采访中常常脱离预先准备的采访提纲,随机应变是记者的风格。但口述访谈非常重视和依赖访问提纲,即使发现预先设计的问题不恰当也要在访问之后进行补充访谈,尽量不改变原来的提问顺序。口述历史工作者在案头准备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对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访谈者还要对受访者进行预访,根据预访得到的信息——受访者性格特征、简要经历等,有针对性地写出访问提纲征求意见稿,当提纲得到受访者同意后才开始正式访谈。而以快捷为特征的新闻采访,无暇在访问正式开始之前进行如此漫长的铺陈。

口述历史访谈往往是书面递交问题、延迟提问,而新闻采访是口头提问、突然发问。提交问题时,口述历史工作者以书面递交方式呈送给受访者,并给受访者留出一段时间进行思考和回忆。在口述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基本上按照既定的访问提纲来提问,偶尔根据现场变化追加一些问题或补充采访。而新闻采访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预先准备好的提纲多是掌握在记者手中而不完全交到采访对象手中(即使按要求预交问题提纲,也不必提交全部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控制着主动权,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提问,不拘泥于问题提纲。新闻记者有时还对采访对象突然袭击,不给采访对象太长的思考时间。这种差异是目标不同决定的。口述历史访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受访者的记忆,因此延迟提问。而新闻采访恰恰相反,有时候记者有意让采访对象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面对问题,以求最直接的反应。

二者在问题设计方面也大不相同。口述历史是“过去时”的,要求受访者回忆多年来以前的事情;而新闻报道是“现在时”的,要求采访对象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口述历史访谈多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受访者的“生命史",而新闻采访多以事件为中心。新闻采访的提纲针对性很强,而口述历史的采访提纲比较宽泛。这种差别的存在,需要记者调整工作方式以适应口述历史研究。

4、访谈中常常打断对方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不让采访对象漫谈,而口述历史访谈则让对方尽情述说。新闻采访是一问一答,记者要进行大量的追问,而口述历史以受访者讲述为主,访谈者以眼神与对方沟通、很少插话。特别是在录像记录的口述历史访谈中,如果只有一台摄像机,画面集中在受访者身上,访谈者的形象和声音是淡化的——甚至不出镜和不出音。这样做是为了让受访者有流畅的表达,也便于后期的剪辑整理,尽量保持受访者大段完整的语言表述。笔者曾有过教训,最初做访谈时总忍不住插话、随想随问,重看录像时就发现:被访者原本流畅的讲述被割裂了。

口述历史访谈比新闻采访更强调倾听。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称他们是一群“必须压抑着想说话的冲动,做个安静的倾听者”的人。

5、缺少档案保存意识和签约意识

对于访谈的原始记录,记者通常以个人方式保管(是否长期保存全凭自愿),而口述历史学者以档案管理的方式长期保存。做口述历史访谈将获得大量资料,记者要学会运用档案管理的方法进行保存和利用。另外,按照口述历史研究的规范,访谈者需要与受访者签订授权协议,得不到授权不能随意使用访谈结果。目前,口述历史的法律授权样本也已形成了固定模式。而记者一般没有与受访者签协议的习惯,如做口述历史需要注意授权问题。

新闻记者做口述历史访谈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当一位记者去做口述历史访谈时,他应该知道口述历史的标准是什么,知道那些容易犯错的误区:喜欢追问,打断对方,不完整记录……弄清这些,有助于记者向口述历史“借”方法,也有助于记者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类工作时进行适当的角色转变。

本文原刊于《新闻实践》 作者:蒋蕾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com.cn

采访老兵的感想(记者如何做口述历史访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