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手中都至少有一台智能电子设备,网络上有趣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视线和大脑就越容易被占满各类程序来回切换使用,我们体验越是便捷,软件获得的个人信息授权就越多,时间一长,你可能就被你的手机监视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手机复制粘贴在哪操作?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手机复制粘贴在哪操作(手机上复制的内容)

手机复制粘贴在哪操作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手中都至少有一台智能电子设备,网络上有趣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视线和大脑就越容易被占满。各类程序来回切换使用,我们体验越是便捷,软件获得的个人信息授权就越多,时间一长,你可能就被你的手机监视了。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复制粘贴,李女士就发现了不妥。为了求证手机软件之间复制粘贴是否会侵犯个人信息,李女士上网搜索了一些案例,没想到,窃取手机剪切板数据的行为并非个例。

为此,李女士咨询了律师。律师指出,虽然李女士对应用程序的侵权行为十分肯定,但作为一名普通手机用户,如何证明应用程序盗取了自己的数据呢?在仔细阅读了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后,律师发现,该款应用程序并没有告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读取用户手机剪切板中的数据,于是建议李女士委托专业鉴定机构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鉴定。很快,鉴定报告印证了他们的猜测,2020年1月李女士将该应用程序的开发公司告上了法庭,李女士希望对方能够停止侵权行为,也希望更多的使用该应用程序的手机用户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原告在诉前通过平台已经上传了相应的证据材料,被告辩称,该应用程序自动完成剪切板中的数据复制,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国内众多主流应用程序都有此功能,属于行业常规做法,并向法官提交了技术报告。

法官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最难的是对被告这种行为的定性,因为他这不单纯涉及法律知识,还必须了解手机运用程序的运行逻辑。为此,法官曾多次要求应用程序开发公司提供程序的源代码,然而开发公司以源代码为商业核心机密为由拒绝提供,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按照鉴定程序要求,法官向专家咨询相关技术问题,网络安全专家对应用程序所收集数据的去向进行分析,认定该应用程序有从剪切板中收集来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行为,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法官最终认定,案涉应用程序侵犯了原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被告依法应当向原告承担侵权责任。

原被告双方均表示服从判决,同时部分专家也表示,如果个人信息保护的门槛太低,他可能会妨碍科技的创新;保护的过高,太偏重于利用,那就会损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二者之间应当如何协调和平衡,还应进行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