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汉以后称为簪)。

古代发笄种类繁多,仅从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等多种。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1)

▲商代玉笄

在中国古代,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

古代有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女子15岁前,发式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之所以称女孩为“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此。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2)

▲唐代女子丫髻发式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3)

▲《清平乐》以妆容、发式的高还原度引起关注(幼年徽柔剧照)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满15岁,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行笄礼(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龄到二十也行笄礼)。而一般说来,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定下婚事的了,一般在“及笄”那一年出嫁,所以,结婚的妇女都是盘发的。当代歌曲《同桌》有一句:“谁将你的长发盘起?”应该是满满的不舍吧。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4)

▲春秋发笄(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孟姬墓出土)

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女子插笄在古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般都要举行仪式。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把换装当作一种重要的人生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也称冠礼;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笄”,叫作“笄礼”。

笄礼,产生于周代。是中国汉民族女性的成年礼。笄礼和男孩子的冠礼一样,是对人生责任的提醒,是要提醒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5)

▲宋白玉凤首笄

在笄礼过程中,女孩将要先后更换三次服饰,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

“初加”

笄者梳着双鬟髻、穿着“采衣”入场,采衣是童装,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她端坐好后,负责为她加笄的“正宾”上前,将双鬟髻梳成一个发髻,用罗巾包住,然后插上一支造型简朴的发笄——这叫做“初加”。初加后,笄者到场地东边的更衣室(叫做“东房”)换上素雅的襦裙,素色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

“二加”

正宾去掉笄者头上的发笄,换上一支秀气的发笄,然后笄者回东房换衣,换上线条优美的深衣(尤其是曲裾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婀娜秀丽。

“三加”

最后的“三加”则换上更华丽的钗冠和大袖礼衣。这是汉族女子隆重的礼服——雍容大气,典雅端丽,正体现了传统审美中女性最美的风范。

三加之后,如同羽化的蝴蝶一样,女孩从稚气的孩童转变成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人”。

神圣的笄礼是对美丽生命的礼赞。与“冠礼”一样,女子成人仪礼,对于个体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另,古代男子的发式,也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就是发笄(后称簪)。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

为什么有些人结婚要盘发(为什么称女孩为)(6)

▲《清平乐》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