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为什么屡禁不止?(高考移民为何屡禁不止)(1)

编者按:

高考公平从来不容许被破坏。随着今年高考的结束,录取即将开始,在考试前夕涉嫌“高考移民”的学生也有了结果。6月13日,“两名从河北衡水空降至深圳富源学校的学生被北大从自主招生初审名单中除名”一事得到北京大学确认。“高考移民”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这一现象为何会频频出现?又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遏止呢?

高考移民为什么屡禁不止?(高考移民为何屡禁不止)(2)

△ 2018年6月7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考点,考生们走出考场。

4月末,一张已被证实的深圳市高考二模尖子生统计图让“高考移民”再次成为焦点。图片显示,深圳二模理科全市前10的学生中,一所民办学校——富源学校就独占6名,超过深圳传统的“四大校”。后深圳市教育局通报,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无独有偶,5月7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通报了关于对库某某等违规考生处理的结果。通报显示,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贵州省参加高考的政策出台以来,少数人员通过空挂学籍等方式违规获取贵州省高考资格,造成恶劣影响。为严明高校考试招生纪律,通报已处理的3名违规考生情况,他们分别考上清华、复旦、北外后被取消学籍。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确保考试招生工作有序实施,严禁“人籍分离”。

流动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为什么屡禁不止?(高考移民为何屡禁不止)(3)

“高考移民”最直接的诱因是升学压力。例如河南,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为98.38万人,到了今年已经突破百万,多年蝉联全国第一,但2018年一本上线率仅为12.46%。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显而易见,这种地域性差异主要由高考录取模式——分省录取来决定,从而避免因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生受教育不平等。“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保护,但它确实造成了各省份之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的差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名老师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有差异便意味着人员有流动的可能,“谁不想去录取分数线低、录取率又高的省份呢?”

为了有更多机会步入好大学,转学或迁移户口到那些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又相对较高、竞争压力相对小的地区参加高考成为考生与家长的选择。这些人的学籍迁移并非完全正常,空挂学籍、违规落户、提供虚假学籍证明材料等手段屡见不鲜。

在国务院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中,认定这些是“‘高考移民’投机行为”,“通过不正当竞争挤占了有关省份考生正常的高校入学机会。”

被移民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及南部,包括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地区,比如新疆、西藏、甘肃、海南等,这些地区的平均教育程度与河北、山东、河南等高考主力大省相比劣势明显,其作为考卷的“全国卷Ⅰ”难度又相对较低,在考卷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移民大军的优势不言而喻。

有时候,政策的不严谨也给了“高考移民”可乘之机。201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适当放宽的户口迁移政策”,例如凡购买城市(镇)规划区域内的商品住宅房、二手房、自建房并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不受有无稳定职业限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这个政策让大量的“高考移民”涌入,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在2014年,内蒙古全区就清退“高考移民”1500多名。

而此次富源事件,则显示出了明显的运作链条。多家媒体报道,富源学校一方面从河北挖尖子生入广东户籍,在深圳高考;另一方面招广东的学生,学籍挂在富源,但送去衡水上课,最后再回深圳高考。这也是为何深圳市招考部门在进行考生资格审核过程中,富源学校学生均手续齐全、资料完整,符合在深圳参加高考的报名条件。

在一个今年4月9日创建的河南“高考移民”QQ群里,群主写道:“……我们有幸请到几位专业从事户籍移民方面的人员(有公安户籍科的,有教育局的,有移民学校的)……”提高高考升学率、打造学校品牌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这条运作多年的产业链并不会因为一时被关注就销声匿迹。

围追堵截治标不治本

除了在省份间“移民”,利用国内高校对海外留学生来华留学政策的“国际移民”也大有人在。2006年之后,北京、上海等地都发现有国内高考落榜生以“外国留学生”的身份,持伪造的护照和相关证件进入内地名牌大学就读。教育部于2009年11月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自2010年起,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以上的记录”。

但省份间的“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是一纸政策可以解决。

今年5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提出加强“加强高中学生学籍管理,严禁‘人籍分离’,严禁同时或者交叉注册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双重学籍’”,加大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

在此之前,各地已经出台多项治理“高考移民”的政策。2003年时,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对“高考移民”进行限制,但“一刀切”的政策引起了不小争议。2018年10月,福建省招委会和省教育厅也印发了《关于福建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有关事项的通知》,对2019年及2020年以后报考普通高考的应届毕业班学生,都做了户籍迁入福建省时间、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及连续实际就读经历的限制。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等于什么都做不了。”该教育研究院的老师认为,在此次“高考移民”的事件中,贵州省的处理结果开了一个好头,对于被发现的学生,应当严肃处理,考前可以返回原籍,考后至少应该取消高考成绩;涉事学校应当减招、停招,甚至被取消办学资格;策划及参与其中的人员,该被依法追责。在审核过程中,考生的学籍及居住地等具体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应当被着重考量;类似福建省对本省户籍考生进行高考报名条件限制、规定年限都是可行的举措。

“‘高考移民’的背后其实是各省份户籍福利差异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共同带来的结果,现在却只能依靠户籍来牵制。”该老师说,围追堵截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些在高考大省苦读的学生、在资源匮乏地区就读的学生并不会因此高枕无忧,“更深层的,还是要尽快深化高考改革,同时缩小地域间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差距,只有根本冲突得以解决,‘高考移民’现象才有希望终结。”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道》2019年6月刊

采写:《中国报道》见习记者 左琳

责编:蕾西亚

高考移民为什么屡禁不止?(高考移民为何屡禁不止)(4)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