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皆知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出自《三国演义》,罗贯中浓墨重彩着笔于汉室正统地位,对曹魏和孙吴阵营多少带着贬低的意味。

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世之时无人敢称帝,汉室虽然失去权力,依旧享有尊荣。君不见曹操一死,皇帝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出现?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1)

曹操一生戎马,年少管辖洛阳治安井井有条,汉末群雄争霸时写下《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从未忘却。

在演义里时常听到刘备、孙权大骂曹贼,却鲜少见到曹操治下的百姓反抗他,究其原因曹操不去经营名声,只在乎百姓的稳定生活。相比之下,刘备除了好名声外,几乎一无所有,所以处事瞻前顾后,生怕丢了这层保护伞。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2)

许昌·曹操雕像

对于曹操的评价,汉末三国名士会比罗贯中更有发言权。

东汉名臣桥玄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公正清廉,他对曹操的评价带着疑惑: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桥玄过世前,灵帝还在位,看着大汉生灵涂炭,预感天下将要大乱,唯有济世之才方能安定天下,会是曹操吗?凡人无法预言未来,但桥玄对还不到30岁的曹操是寄予厚望的。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3)

汉末名士何颙曾深陷党锢之祸,参与过谋杀董卓,他对曹操的看法很坚定:

“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何颙看见曹操召集18路诸侯勤王,看见袁绍等人止步洛阳分赃的嘴脸,显而易见看中了曹操的号召力和热血报国的决心,不然怎会孤军深入追杀逃往长安的董卓?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4)

袁绍谋臣田丰因“刚而犯上”被下罪,他对曹操的评价是精于兵法: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

官渡之战时,袁绍拥兵超过10万,曹操只有2万人,田丰认为曹操用兵以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兵力虽然薄弱,不可轻视。结果正如田丰所言,曹操以弱胜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5)

陈寿雕塑

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曹操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简而言之,曹操运筹谋划,高瞻远瞩,征战四方,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治国之法,兼具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唯才是举,理性克制不计私怨,最终总揽朝政大权,奠定曹魏大业,可见他的聪明才智远超常人,堪称非凡之才,超世之杰!

三国曹操的评价 历史如何评价曹操(6)

魏王曹操

以上所述这些名士,没有一位是曹操阵营的,排除王婆卖瓜的自夸,作为局外人的评价显然真实性更高,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