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1)

最近,央视一档综艺节目《开学第一课》就遭到了大家的吐槽。

广告太多、嘉宾缺乏“阳刚之气”等问题更是遭到大家的指责,尤其是节目邀请一些当红的流量小生,由于化妆过于艳丽、染发等槽点,不少家长反映“这样给孩子观看,真的好吗?”、“所请的明星都缺乏阳刚气,是不是有鼓励小孩子追星之嫌疑”等议论。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2)

更与些小学生还写出了一篇旗帜鲜明的读后感,讲述自己厌烦这些“娘炮”,认为“少年娘则国娘”。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3)

当然,网友们对此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4)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5)

通过此事一出,一时间针对“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男性装扮过于阴柔的“娘炮”现象,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先后发文批评“娘炮”明星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现象。

有的人认为这是多元化社会,就应该容纳多元化人群,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而有些人认为,社会中追从的“阴柔之风”,简直就是危害青少年的毒奶,严重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6)

易性人:我不是要改别性别,我只想活出自我!

一提到“批判娘炮之风”的热浪席卷,跨性别者群体便是首当其冲。所谓的跨性别者,简单而言,就是生物学性别与自我认同给的性别发生了错位。

与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不同,跨性别者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生物学性别,同时在心理上有很深信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并强烈要求自己改变生物学性别,渴望安全按照异性的角色去生活。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7)

这种性别焦虑/不安,在1649年考德威尔首先将这种现象称为“易性癖”,将这类群体也成为“易性癖者”。随后,医学也将这种现象称为“易性症”。

因此,在长达几十年里来,跨性别者总是被众人视为一种怪异的癖好或精神疾病来对待。

不过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跨性别认识了解逐渐加深,人们的社会理念也逐渐开放,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这张跨性别并非一种疾病,这种并非个体“疾病”,更多是因社会、文化压力的结果。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8)

跨性别群体在社会承受压力与社会歧视,着实令人担忧

说道跨性别者,我们就会相当那个著名的舞蹈家、脱口秀主持人----金星,在前几年一次访问中她进到自己只有成功才能让大众接受自己,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才华,而不是以猎奇的眼光去看待我变性人的身份。

但这只是个例,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能得到与金星一样同等的待遇。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9)

事实上,按照不完全统计,我国的LGBT群体的数量接近7000万,其中能不为社会及家庭压力所累、不骗婚不型婚的人群比例也只是这7000万中的5%。

根据北京同志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北京大学联合组织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进行一项生存调研。

在2060名调查对象中,61.5%的人存在抑郁,73.2%存在焦虑,而46.2%的人因跨性别而有过自杀念头。

而一些跨性别对激素或性别重置手术的诉求常不被人理解,在无法获得激素的情况下,5%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自行切除生殖器官,而89.1%对性别重置手术有需求的跨性别被迫无法手术。

我不需要改变 我不是要改变性别(10)

即便跨性别者早已从精神疾病分类手册删除,但传统社会观念依旧让这类群体视为一种精神疾病,若是对其强制进行心理或精神上的扭转治疗。

这不仅仅给当事人一次巨大的身心刺激,同时还会加剧他们患上抑郁或自杀的风险。

对于跨性别人士而言,先进的外科手术的确能让他们完成心理与生理上性别统一。

不过要想在社会中坦然活出自我,又岂非是这几场手术如此简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