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这两句唱词一出现,黄梅戏的韵味几乎就在耳边了,但近来一些网红的翻唱,却打乱了这种见词知韵的体会。

既无戏曲美也无古典美,用《学猫叫》的调调来唱《女驸马》,实在有些呕哑嘲哳。

只是,我们可以批评这种改编风格是失败的,却不能说它对传统文化是侮辱性的。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1)

《学猫叫》原唱翻唱黄梅戏

这几天,最热君重度爱好抖音的室友突然开始哼唱“从小爸妈就对我讲”,我就知道,网红调调开始进军黄梅戏了。

最近,网红小潘潘的唱歌视频再度走红,继《学猫叫》火遍大江南北后,她再度出圈了。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2)

然而这一次的骂名,比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就在于,她翻唱的是我们视为传统文化瑰宝的黄梅戏。

印象中的黄梅戏,是戏曲老师们着装戴冠,声音悠远绵长,一开口就能把我们带回过去那个慢悠悠又情深似海的年代。

而小潘潘的“黄梅戏”,是先一字一顿地装可爱,再突然转换风格,用分外“勾人”的声音和眼神,唱着“帽插宫花好”。

这不像女子中状元,倒像是在调戏老实读书的公子。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3)

如此一来,流量有了,骂声也有了。

“另类”唱法就是侮辱?

不喜欢小潘潘版的“黄梅戏”,一点也不奇怪。但有些批评,显然加重了罪名。

“唱得那么轻浮,那么不正经,那么风尘,咋想的?真是没文化啊,太侮辱国粹。”

“这种类似唱啥都能唱成‘大爷来玩啊’风格的改编或翻唱,就不要碰瓷文化了。”

“这么英气的戏,被改得骚气冲天连带各种媚眼表情真忍不了,这擦边球打到国粹上来了就是找骂。”

事实上,“一字一顿 媚眼慢唱”已经算是她的一个特色了,不单单是《女驸马》,最热君翻看了她的视频,《一代女皇武则天》《好汉歌》《通天大道宽又阔》……全是这样的唱法。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4)

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曲解歌曲、不好听,这些都是她的问题,但说她侮辱传统文化,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她既无心弘扬传统文化,也没本事凭一己之力抹黑传统文化。

黄梅戏很美,经典传承很不易,但我们要允许,它在新时代之下,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5)

说句不中听的,那些骂得最起劲的人,有几个是真正听过黄梅戏、懂得黄梅戏的呢?

假如一个从没听过戏曲的人,在听到小潘潘的翻唱后,有兴趣去找来原版听听,从此以后爱上黄梅戏,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呢?

经典可以有新表达

最热君始终同意,传统可以有着年轻的表达方式。

但很多人的态度是什么呢?只要涉及传统文化,就言必提“保护”,仿佛任何没有表现出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焚香沐浴、鞠躬顿首的行为举止,那就玷污传统文化,是大不敬。

长此以往,总有一天,这种保护会成为随时会从头顶落下的利剑。

2016年,一曲另类的《Rolling in the deep》走红,廖佳琳老师用湖南宁乡方言混合花鼓戏,对这首著名的英文歌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引发一众掌声。

有没有网红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6)

两者相较,一种是用流行的唱法讲述黄梅戏,一种是用花鼓戏的唱腔表达流行歌曲,改编水平与歌唱水平有高低,但性质并无弘扬与侮辱之分。

如今这世上,纯粹传承这些国粹的人早已是“小众群体”,他们值得尊敬,因为传承本就值得尊敬。

但若要使其大众化,我们仍然需要“小潘潘”们,尽管他们理解有误,尽管他们水平不足,但这个纠正批评的过程,就正是吸引受众的过程。

我誓死捍卫大家对“小潘潘”们批评的权利,也誓死捍卫“小潘潘”们唱黄梅戏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