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下谕,正式设立编纂馆,编纂集我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四库全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乾隆与四库全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乾隆与四库全书(四千余人历时十多年)

乾隆与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下谕,正式设立编纂馆,编纂集我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四库全书》。

  对于编纂《四库全书》,乾隆有一个酝酿过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乾隆下了一道谕旨,为充实皇家藏书,要求各地官员搜集古今著作献给朝廷。过了近一年,乾隆见没有响应,便下旨诘责:“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奏录。”于是,安徽学政朱筠呈上《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奏言翰林院藏《永乐大典》,内多逸书,请加采录,核对得失。乾隆即派纪晓岚牵头校核《永乐大典》,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征集古今图书的热潮。由此,引发了乾隆编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想法,下旨设立《四库全书》编纂馆,作为编纂该书的协调机构。

  编纂馆的办公场所有两处,一处在翰林院,一个是武英殿。翰林院是四库全书馆的中枢,负责编修;武英殿则负责编修成果的缮写。编纂馆牵头馆臣均为乾隆钦点,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三人为总纂官。戴震、邵普涵、王念孙、朱筠、姚鼐等有360余位官员、学者任编纂,3800多人参与誊抄工作。

  乾隆为纂修《四库全书》所下的谕旨达369条,不论是四库馆臣的选调、四部分类的编排、典籍录用的标准,还是对违碍、悖缪书籍的焚毁、抽改、存目等,都必须“候朕定夺”,甚至连校核、缮写、分割贮存也得“候朕裁定”,定于一尊。一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例》所言,乾隆帝“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

  纂修《四库全书》为清朝统治服务,是乾隆的第一政治考量。乾隆一改前朝“兼收并蓄”的藏书做法,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禁毁反对清朝统治的书籍。为遏制“反清复明”思想的蔓延,乾隆对一切明之所以亡的文字都使其刊刻流传,以证明明朝败亡属于咎由自取,清朝兴盛乃顺应天命。比如,明朝文集中有抵触清朝的词句,本应销毁,但因有明朝灭亡的内容,乾隆便下令将违碍的字句删除后,编入全书;有些书文献价值不高,但符合扬清抑明的要求,也被乾隆下旨收录。

  至于纂修的具体业务,如体例、审校、誊录等,乾隆也不断下旨提出要求。如书名以及全书体例之类即由钦定,直接下旨:“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朕意从来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实古今不易之法”。于是,编纂馆臣依旨行事,经部收录儒家十三部经典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历代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各类人物的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不仅如此,乾隆还亲自审阅呈送上来的部分著作,多次下达谕旨,进行校正。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晓岚亲自校理的,于是大怒,专谕诘责纪晓岚:“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对缮写呈进本中出现的校对差错亦明谕指出:“现在纂办《四库全书》自应悉心校缮,俾免鲁鱼亥豕之讹。”“信手抽阅,即有错字二处,则其余书写舛误者谅复不少”甚至规定“每错一次,记过一次”。馆臣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复校,又查出誊录错落、字句偏谬多处,分别予以处置,可谓精雕细刻,保证了《四库全书》的质量。

  在乾隆的亲自督促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我国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纂修告成,该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37卷,存目图书6766种93551卷。《四库全书》装帧也十分精美,所有卷册皆为软面包背装,各册封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颜色,经部采用绿色绢,史部采用红色绢,子部采用青色绢,集部采用灰色绢,不仅增加了全书的美观性,也可以一目了然书的类别,利于取还与阅读。

  《四库全书》的编纂成功,使我国大量有价值的图书得以较好的保存并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播,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高价值,但乾隆借修书为名也查禁、销毁、窜改、删除了不少图书,正如鲁迅所言,“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四库全书》缮写完成后,乾隆对如何妥善存放曾明谕:“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 以资藏庋。”于是,先后建成了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是为“北四阁”。四阁命名颇有讲究,将浩瀚的文化典籍喻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汇合百川成“渊”,若寻“源”必找渡口“津”,由“津”“溯”流而上,即可寻着“源”。

  四阁均在深宫别院,供乾隆随时调阅,外人无缘得见。于是,乾隆下谕旨:“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著交四库馆再缮写三份,安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集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因此,“南三阁”的《四库全书》得以对民众开放,文人学子可入内阅看,在办理手续后,还可以把书借出抄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繁荣。

  《四库全书》修成后几经沧桑,数套抄本在战火中被焚毁。文源阁本毁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宗、文汇阁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梅兴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