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退后原来是向前

范蠡是勾践身边的贤臣,在勾践被虏时,范蠡临危受命,一起和勾践到吴国做人质。回国后,帮助勾践复国,坚甲利兵,最终消灭吴国。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却把归隐的想法告诉勾践。勾践不同意,对他说:“先生为何要走?现在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如果你能留下来,我将与你共享越国。”见范蠡去意坚决,就威胁说:“如果你执意要走,那么你将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家人!”这句话道出了勾践的用心。范蠡虽然口头答应,但还是带着家人离开了。勾践得知,派兵追杀,但是却没有找到。为了不被勾践找到,范蠡逃到齐国,做起了鱼和盐的生意,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万贯家财。后来齐王知道了,想请他做齐国的国相,范蠡不愿意,散尽家财又离开了。最后,在陶地定居下来,改名陶朱公。陶地处于交通要道,是一个经商的好地方,不出几年又成为了富翁,世人都公认他为经商的鼻祖。司马迁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1)

范蠡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他为政能助越王勾践复国,经商又能富可敌国,能做到这样,除了聪明才智之外,那就是懂得“知进知退”的道理。比较起来,同为辅佐勾践复国称霸的文种,迷恋权威,落得悲惨下场。

文种,也称文仲,恭州白沙苟洲人(今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春秋末期著名谋略家。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吴国灭亡后,不愿离去。作为好友的范蠡不忍文种被害,给他写了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2)

鸟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就把它收起来;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勾践这个人脖子比较长,嘴巴长得像鹰嘴,这种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富贵,你最好还是离开他。文种看了后,觉得有道理,但是还是贪恋眼前的一切,不愿离去,只是称病不上朝。这时就有小人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自恃功高,老不上朝,这是不是要谋反呀!大王你可要早下决断。正好勾践也有这个意思,于是便赐文种一把宝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个方法没有用,你就去地下到我父亲那里与他讨论讨论吧!”这摆明了要文种自杀。文种悔不该当初,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无奈地自杀了。

在后世中,像这样的故事也是不少。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功成身退,逐渐的淡出刘邦的视线,过上隐士的生活,让刘邦放心,也保全了自己,算得上一位懂得激流勇退的智者。同为三杰之一的韩信,就缺少如张良的智慧,不仅不知退,而且权力的欲望还越发强烈,结果被刘邦以谋反罪诛杀。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3)

被誉为“古今一完人”的曾国藩,也是一位知退的高人。咸丰皇帝在位时曾许诺,谁打败太平天国,收复南京,不论满汉都封王爵。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后,战功卓越,被封为王指日可待。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了。更有甚者,在攻下南京后,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被手下屡劝造反,左宗棠甚至明言: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哉?曾国藩惶恐,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方面,劝其弟曾国荃尽快抽身引退,免招大祸;另一方面,主动给清廷上奏,遣散自己亲手打造的湘军,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的异心。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报中没有提及自己的一点功劳,只是简单的陈述情况,将功劳归结于众将士的奋勇和皇家的英明。

此次金陵城破,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检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谟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已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

曾国藩说,攻破金陵城,完全是咸丰皇帝制定好了计划,国家花巨资招募兵勇,并且破格使用人才,皇帝并能听从劝谏,所以才能战胜顽敌。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其地位盛极一时,但他不独占功劳,激流勇退,分批裁撤湘军,消除朝廷的猜忌,功成而退,这是一种智慧。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4)

老子有句名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的法则。老子深察万物之奥,告诫人们,要知止,要知足,要知退,“祸莫大于不知足”。正因为贪恋功名利禄,文种与韩信成为了刀下之鬼,而懂得功成身退的范蠡和张良,却能保全自身,安度余年。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5)

急流勇退的道理容易说明白,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十分困难,常常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智慧和魄力。面对唾手可得的名利,很少有人能不动心,抱着侥幸的心理,双眼蒙蔽,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有关于追逐名利之害的论述,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身重名轻,身贵货贱”,这是道家的一种人生价值观。它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诱惑,但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与急流勇退的智慧,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范蠡七条原则(刘立夫范蠡)(6)

《菜根谭》有言:

知退一步,须让三分。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冷暖,变化无常,人生道路多崎岖。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须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也要有“适可而止”、“功归大众”的胸襟。知退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更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原来,退后一步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