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共有两首,都是题画诗。

据资料说,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其中第一首更著名: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后两句出现了“蒌蒿”、“芦芽”和“河豚”这三个词,而且这三样东西都可作食材,尤其“河豚”是食客们追逐的美味,于是有人联想到苏轼是位美食家,所以就打造出一款菜品:河豚炖蒌蒿、芦芽。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单单放过了鸭子,没有让鸭子也入菜,也许是因为鸭子与其它几样食材不搭?

对此,我觉得有悖苏学士原意。

苏轼的寒食(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1)

首先,惠崇是位僧人画师,苏轼题僧师之画,应充满恭敬心。

据资料记载,惠崇,僧人,擅诗、画。

作为诗人,北宋初年,有僧侣9人、以诗著名,他为九僧之首。他的诗清新自然,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

作为画家,北宋郭若虚评价说:“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宋代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也备加称许:“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惠崇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

对这样一位能诗能画、誉满朝野的求道僧人, 苏轼一定是满怀敬意的;而且苏轼自己也是一位居士,他自命名为“东坡居士”,因此他给惠崇的画作题诗,不可能表达河豚快要上市了,可以吃河豚美味了这样的意思。

苏轼题诗,就是要表达对惠崇画作的赞美之情,说明惠崇的画作真的是抓住了早春的特点:

竹子刚刚变成新绿,竹边的桃花刚刚绽放两三枝;河水刚刚变暖,这一点从鸭子欢快的神情可以看出;满地只有刚冒芽的蒌蒿,芦芽也才刚露头;河水那么清澈,河豚也将要溯流而上去繁衍下一代了吧。

苏轼的寒食(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2)

其次,与第二首题画诗相比较,可知苏轼也是满含敬意。

苏轼第二首题画诗是这样的: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个画也是描绘早春景致的,主角由上一幅的鸭,变为北归的大雁。

苏轼满含真情,体会那两两双飞的大雁,它们对江南怀有依依不舍之情,因为忧思过深,都差点掉队。苏轼忍不住想对它们说:“北方现在还是冰雪天地,还是在江南多待上半个月,等春风吹遍朔漠再去也不迟。”

我们从苏轼的诗句可推知,惠崇的画一定很有感染力。惠崇用真情作画,苏轼用真情赏画,这都是文人雅事,不可能在诗中突然表现要烩一盘河豚脍吧。如果是这样,鸭子因何不能入盘?大雁又为何不能入盘?

菜谱就是菜谱,诗就是诗,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苏轼的寒食(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3)

第三,从苏轼的人格追求来看,苏轼是位高洁的雅士。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里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的寒食(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4)

苏轼是极厌恶俗不可耐之人的,他认为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此宁愿瘦而雅,不愿肥面俗。

那么对着高僧的佳画,苏轼竟然说:啊,河豚快要上市了,盘中快有美味了,是不是太煞风景,太有违人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