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1951年,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路上跌跌撞撞,最后与世界和解的故事。

村上春树评价道:“这部小说的魅力莫过于主人公从未长大……塞林格使我感到温暖。”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本青春史诗。

1946年底,塞林格从战场退伍,那年他27岁。随后,塞林格跑到纽约的城外租房,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

望着广袤无垠的田野,他突然下定决心要专心创作。正是在这里,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缓缓向我们呈现。

有人说它是理解年轻人的一把钥匙,也有人说它是中年人寻找知音的一个暗语。

这就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书以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视角,描写了他被学校开除后,漫无目的地在纽约游荡三天,发生的种种见闻。

初读时,我看到的是主人公的愤世嫉俗,年少叛逆。

如今重温却顿悟,霍尔顿的迷惘与焦虑,何尝不是凡尘中你我的真实缩影?

只不过随着年轮渐长,我们俨然蜕变成不动声色的大人。

当我们不再执迷于对抗和逃避现实,而是向内洞察,正视当下,尊重并接纳它,才能真正掌控好未来的命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2)

沉湎于过往的偏见,只会让自己裹足不前

主人公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把他送进当地非常有名的潘西贵族学校就读。

按理说,霍尔顿遵循父母给他规划的路径,日后或许会大有所为。

可谁也想不到,他是周围人眼中的“坏孩子”。打扮上特立独行,言谈举止也尽显粗俗。

更荒唐的是,他故意违反校规,一学期结束后,霍尔顿又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

在此之前,他也曾被其他学校不止一次开除。换作谁遇见这种情况,估计都会不知所措。

但他却不曾在意,甚至有一丝窃喜。或许对当时的霍尔顿来说,这仿佛象征着一种胜利。

因为霍尔顿早已厌烦了中学死板的教育和周围假模假式的人,所以不惜用“自暴自弃”来宣泄不满。

不过,霍尔顿并未立即离开学校。他参观完击剑队比赛后,又去找曾经的历史老师斯宾塞老先生道别。

因为老先生担心少年走弯路,所以特意留纸条要求见面。

其实,霍尔顿是带着纠结与矛盾来赴约的。的确,他看不惯校长和一些老师,觉得他们道貌岸然、阿谀权贵。

但对这位历史老师没太多反感,哪怕是斯宾塞先生拿不及格的试卷羞辱他。

当老先生看到霍尔顿对一切不以为意时,还不忘叮嘱:“人生是场球赛,你得遵守规则”。

面对老师善意的规劝,霍尔顿对此嗤之以鼻。

他认为自己参加的是竞争实力弱的一队,根本没机会上场。因此他固执地拒绝尝试,拒绝规则。

而霍尔顿对世俗荣誉的鄙视,已经根深蒂固。想让他理性客观地审视问题,并非易事。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霍尔顿没有看到,实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奋斗改变的。

刘擎教授曾说:

“一个人的判断力总是有限的,因为判断的标准只能来自于你的学识、经历、见过的人和遇到的事,它是你经验的汇集和反思。”

年少的霍尔顿自认为看清了一些真相,但实际上他只是从自我的主观世界,臆断出事情的真相。

这种认知偏见支撑起来的虚幻象征,让霍尔顿无法窥见内心的狭狭,甚至不加以甄别就用自甘堕落来反抗。

可等你在社会中磨砺久了,终会明白,真实的世界就是存在险恶和伪善的。

你亲眼见到的,未必为真。

如果我们不改变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势必前方的路,会越走越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4)

见识过人性的底色,依旧没有对生活失望

霍尔顿编了个理由,逃离老师家。回宿舍后,他刚要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

这时,一个叫罗伯特·阿克利的家伙不请自来。

此人很邋遢,经常受人排挤。他还不经别人允许就擅自翻看他人的私人物品,这让霍尔顿很反感。

可每次阿克利借指甲刀,哪怕刚收好,霍尔顿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拿。

不久,霍尔顿的另一个室友沃德·斯特拉雷德也回来了。这人自命不凡,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他装模作样地跟霍尔顿借约会穿的夹克,谁知,他要见的人竟然是霍尔顿有好感的女孩。

不仅如此,斯特拉雷德还大言不惭地让霍尔顿帮忙写作文,特意要求不要写太好,霍尔顿听后很生气,但还是答应为其帮忙。

他的善良由此可见一斑。霍尔顿看似毫不留情地吐槽每个人,实则却真诚关心着他们。

可当斯特拉雷德回来,霍尔顿听到他对约会对象的极不尊重和轻视时。

一时间,愤懑、怀疑、后悔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不愿看到喜欢的女孩被斯特拉雷德玩弄,又痛恨自己的怯懦。

霍尔顿再也控制不住,于是和斯特拉雷德扭打在一起。最终,他负了伤。

阿克利看到后,竟然没有过多关切。

就这样,霍尔顿在室友的漠视中,提前离开了学校。

他以为来到纽约,就能消除内心的隔阂。无奈的是,现实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霍尔顿找了间旅馆暂住。没想到,皮条客的反讹诈,让他见识到了世间的丑陋和黑暗。

许多陌生人的离谱行为再次颠覆着少年的认知。

现实粉碎了他的希望,但他依然选择容纳人性的不完美。

霍尔顿明明已经为钱发愁,他还为萍水相逢的修女慷慨解囊;每次打车,他都惦念着中央公园的鸭子,如何过冬。

是啊,改变世界很难,但我们却容易被环境同化,丧失初心。

而霍尔顿历经世俗世故的洗礼,本性依旧和善。他内心对纯净的向往,仿佛一个守护孩童天真的麦田者,怀抱着纯真的信念。

如果说自渡是一种能力,那么渡人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人生在世,若不愿随波逐流,只能保持一颗怜悯的心对待生活。

帮助他人驱散阴霾时,亦是善待自己。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给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慰藉,亦让灵魂拥有了坚实的盔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6)

懂得与当下握手言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未来的出路

摄于父母的威严,霍尔顿又不敢提前回家。所以,他约了曾经要好的女朋友萨莉·海斯看演出。

不过霍尔顿觉得,这个漂亮女伴有点 “愚蠢”。

尤其是萨莉一谈起文学和戏剧就滔滔不绝,后来霍尔顿才搞明白,与其说她对文学感兴趣,不如说是为了标榜自己的“高雅。”

两人见面后,更是验证了霍尔顿的判断。

萨莉打扮得光鲜亮丽,第一幕结束后,她像个交际花似的四处寻找熟人搭讪,遇见认识的人,就装模作样地前去与人攀谈。

霍尔顿看够了萨莉的虚情假意,恨不得快结束这场约会。

谁料,萨莉又提出去滑冰。其实她只是为了展示姣好的身材,霍尔顿又不知如何拒绝。

俩人的技术实在差强人意,于是找了地方休憩。霍尔顿便跟女朋友吐露对社会的鄙视、对未来的期盼。

抛开这些,他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选择。

可没人能理解霍尔顿的挣扎。双方越说越激动,最后他彻底爆发,俩人以分手收场。

此时的少年苦闷又无助,他好像一直在摸索前进,却又找不到归属。

霍尔顿迫切地想找个人理解他,给予他指引。可谁都给不了他答案。

于是他做了个决定,冒险回家看妹妹菲比。幸好父母外出,霍尔顿才得以顺利溜回家。

面对菲比的责问,霍尔顿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他诉说着学校老师的势利、同学间的霸凌,以及他要去西部独自生活。

然而聪明的妹妹直接点中了霍尔顿的要害:“你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喜欢”。

一直以来,他把不满归咎于外界,却始终没看清自己的内心。

看着大雨里菲比天真的笑容,他心中的痛苦倏然消逝,仿佛得到了永久救赎。

那一刻,霍尔顿终于觉醒。唯有回归人生的赛道,与成人世界和解,直面现实的残酷,才能做梦想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而一个人真正的通透,不过是源于接纳,慧于释然。

无论我们经历过怎样痛苦的坚守,生活总能教会我们成熟与臣服。

惟有放下执拗,与过往握手言和,才能抵达全新的自己,让生命重新绽放出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哲理的句子(麦田里的守望者)(8)

写在最后

故事的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上学,不再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

其实也是塞林格借霍尔顿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总会抛给人各种各样的难题,重要的你要学会如何与这个令人讨厌、令人沮丧的现实生活相处。

而自我的救赎,命运的嬗变,或许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不管历经过怎样的颓丧和溃烂,想走出人生的寒潮,就得从内心深处接受它的存在,重新以向上的姿态迎接命运的安排。

毕竟,抱怨和逃离,并不能化解眼前的困境与痛楚。

唯有向内探寻,才能厘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悦纳所有的不完美,才能构筑出一条自洽之路。随着快乐的脉络再次绽开,我们才能活出想要的自由。

点个「转发 收藏 关注」,与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