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里

有个民族文化博物馆,

校长亲自当讲解员,

参观的学生都哇哇叫,

结果看的就是把农村用的锄头?

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

这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占地200多平方米,目前有五个展厅,展示主题分别为“那”文化、生活器具、工匠工具、日常用品、绣纺服饰。馆藏物品有200多种大约600件。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2)

具体都是些什么东西?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3)

“我们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试图通过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还原当地壮族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历史文化沿革。”何明勇说。如在“那”文化展厅,陈列的就是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那”是壮语,意为水稻田。壮族先民据稻田而作,依稻田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形成了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稻作文化,叫做“那”文化。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4)

陈列的这些劳动工具有灌溉用的龙骨水车、打谷用的打谷桶、木式脚踏打谷机、木制犁耙、运输用的独轮车等,如果老一辈的人来这里看看,一定会觉得熟悉。

而其他展厅展出的也都是当地居民在过去的年代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器具,如鼎锅、煤油灯、簸箕、木凳等生活用品,还有制作泥土砖的模具、刮刀等工具。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5)

有必要专门陈列展出吗?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6)

太平是以壮族聚居为主的乡镇,壮族文化底蕴深厚。2012年,太平中心小学把民族文化引入日常教学,成立了小小壮欢队,组织竹竿舞特色大课间,开展打陀螺、抛绣球、踩高跷等民族体育活动。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7)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8)

“但我们觉得还是不够,如果要传承壮族文化,还需要一个更具体、更集中的方式。”何明勇介绍,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学校领导班子便多方走访学习,2017年最终确立了要建一个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想法。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9)

何明勇还介绍说,日常接触中,发现学生对过去年代人们曾经的生活知之甚少,觉得我们讲的都是故事,讲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实物在眼前,这更加坚定了建博物馆的想法。

“你看这个竹篓,把它放到水里,鱼从这里进,却出不来,以前的人是不是很聪明。”2022年3月18日,副校长周克带学生参观博物馆,随手拿起一个展品讲解,孩子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

博物馆从无到有,让何明勇感慨良多:“把这些日常用品,用这样有仪式感的方式,严肃的呈现,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表明,我们的东西是可以陈列的,是值得陈列的,是需要陈列的。”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0)

600件物品都是怎么收集的?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1)

何明勇介绍,为了收集这些物品,学校发过倡议书,在家长会上宣传,不少老师、家长都参与其中,但完成收集工作的还是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之前的校长韦关明,可以说90%的东西都是他亲自收集来的。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2)

说起这段历时5年的收集工作,韦关明思绪万千。

2019年暑假期间,学校老师杨文忠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家里有个老纺车,可以捐给学校。韦关明和何明勇就决定自己驾车到杨文忠的老家——融水杆洞去拉。去时正逢大雨,出大浪高速路口后,道路正在修路,一路坑洼泥泞,车子开到村头就没办法开进去,两人只好走到杨文忠家,冒雨把纺车抬出村抬到车上。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3)

“自从开始收集这些,我就像入迷一样,下村家访,就看看哪家有老房子,里面有没有老物件。”韦关明笑着说,在村里面一家一家问,听说哪里有个什么东西,就在双休日去看,还到废品回收站去掏。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4)

除了收集到物品,遇到的人,也让韦关明感动。有一次在板料,他走出村头,一个老人追着出来,说家里阁楼还有些老东西,让去看。还有一次,有个家长一定要他留下来吃饭,不吃就不给把东西拿走。2021年4月,之前在学校修壮欢亭的三江工人,突然开车来到学校,把自家打年糕的石舂送来,因为在学校工作时知道博物馆的事,便也想出一份力。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5)

做博物馆我们是认真的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6)

“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难,收集了一两年,东西渐渐多了,就越来越有信心。”韦关明介绍,2018年时收集的物品已经初具规模,学校就把闲置的一个食堂改造成博物馆,把收集的东西放进去。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7)

期间,市县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帮助申请资金,还给予许多意见建议。近年来,柳城县认真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县中小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坚定“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博物馆展品丰富,陈列方式也有讲究。如“那”文化展区就按照水稻生产顺序,一一展示出播种、灌溉、收割、运输、加工等环节使用的工具。五大展厅的展出内容也是逐渐深入,从生产到生活再到精神文化。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8)

“这面展示56个民族的娃娃墙是展馆里,唯一一个从网上买来的东西,前面的展馆我们还原了当地的生活,后来觉得格局要打开,不要只看到自己,更要告诉孩子们,56个民族是一家。”何明勇介绍说。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19)

即使到目前,博物馆还是在不断完善中。下一步,学校将组织人员对博物馆这些藏品再进行梳理,用文字呈现这些物件的用途以及发明、发展、文化等,形成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在博物馆的墙上还原工具的使用场景图片,培养一些小小讲解员等。

如今到柳城县教育局督导室工作的韦关明也还关心着博物馆的完善,“需要我做什么,只要说一声,我都支持。”

采访手记

一把锄头养活一家人(把村里面的锄头当宝供起来)(20)

壮族文化是什么?通过这次采访,我觉得我会这样回答,是壮语的发音,是壮欢的曲调,是壮族服饰的一抹花纹,是小时候玩的游戏,是劳动时用的工具,是吃饭用的碗,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本身,是我们集体拥有的记忆,更是我们即将一起创造的未来。

如果是这样,那传承似乎变得容易了一些,只要还有人用壮语聊天,还有人在唱壮欢,有人觉得壮锦的纹路很美,有人觉得民族的东西值得被认识、被记住,传承就不会断。有这样的信念,必然会不断有人在创新形式,在费尽心思,在坚持不懈的去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