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由心而发。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静坐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既然生于尘嚣中的我们一时难以摆脱俗世的念头,何不以其独坐静思之法为自己的浮躁心灵养一方净土?

静坐最难的就是思考自己(都是在唤醒你内在的力量)(1)

一、静坐——进学的基础

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在中医药学上,静坐养气也是为医理所提倡的,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谈到∶“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记忆体,病安从来”。

静坐时,注意力高度专注,呼吸变得平缓均匀,身体能量的消耗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也比平时减少很多,血液循环的力量自然比平时加强了。有力的血液循环可以让很多“长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复生命的活力。

有专家指出,增强的血液循环经过五脏六腑,能帮助净化积存的代谢垃圾,提升脏腑的自愈功能。即便是短时间的静坐,也会感觉到那种从身体深处升起的轻松、舒适的生命能量,就像身体内部被一双温暖的大手按摩过一样。

静坐对于慢性疾病和顽固症状,如: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肺病、脑供血不足、偏头疼、身体沉重、四肢寒冷、风湿病、失眠、盗汗等,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留学日本时,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

一次偶然机会在旧书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沫若便每天照本练习,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疾竟获痊愈。

宋明的大儒甚至把静坐当作进学的基础。朱熹在《朱熹语类》指出:“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已定, 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 也有个安顿处。”

朱熹把静坐当作进学的基础,读书的安顿处, 不外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身体是读书治学活动的物质前提, 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是读书活动能持之以恒的基本保证。读书之前静坐养气,能使神清气旺、精力充沛,以这样的身心状态去读书治学,效果自然会好。这方面朱熹本人深有体会,他晚年时常头昏目眩,不敢着力读书,静坐后才觉得好多了。

另一方面, 读书治学活动首先要求安心,所谓“须是静方可为学”,心绪不宁是无法读书学习的。因此, 朱熹告诫门人,平时少说一点闲话,省去一些交际,抽出时间来静坐养气,这对读书治学大有裨益。

静坐最难的就是思考自己(都是在唤醒你内在的力量)(2)

二、静坐——重在养静气

静坐的核心不在于坐,而在于养静。

古人云:“一切德行,非静不深;一切觉智,非静不发。”心静了,智慧就会涌现;心静了,就能提高自身修养。

古人云:“定能生慧”。定就是入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止、定、静、安、虑、得”揭示的就是开慧过程。

从静坐中悟得大道,最著名的例子要算王阳明的悟道经历了。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后,于身心性命交逼,百死千难的境况中,端居默坐静一之中。观想圣人处此将何所为,一天夜里猛然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场惊天动地之大悟,史称“龙场悟道”。此悟使王阳明得出了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心中的见解。从此建立了自己的“心即是理”,和“心外无理”的心学思想体系。

王阳明的经历说明了养静工夫对他的人格的培养、学问的创发、事业的成就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的。

曾国藩曾有言:“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关于“静气”,最著名的话莫过于晚清政治家、两任帝师的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所以,每临大事需有静气。在大事面前,往往得失利害相逼,人容易加倍的担忧、害怕,又或者贪婪、失控。极端的情绪总是容易取代客观冷静的判断,一旦慌乱,则高压之下必然有错。所以越是在重要的大事面前,越需要静气支撑。

每临难事需有静气。困难的事情,往往错综复杂,让人不知从何下手。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对的方式,应该静下来细细思索,抽丝剥茧一点一滴的分析状况、理出脉络,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每临喜事需有静气。人总有喜好,“得意”往往伴随着“忘形”。心中有静气,得意而不忘形,既是自我人格的修养,也是处世能力的必需。

无事之时也需静气。处变不惊,不急不躁;成就这样的性格并非一时半刻的火候。“静”的功夫,都在平时无事之时炼成。所谓“贵人语迟”,便是在静气中切磋琢磨,不断反思、总结、改正言行的自然成果。

自古以来,养静气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静坐。古人静坐时会在眼前放一盘水,然后坐在那里,期望自己的内心就像这盘水一样,不受任何干扰。

如果你感觉内心常常受到浮躁之气的侵扰,不妨尝试下静坐,养静气,弃浮气。

静坐最难的就是思考自己(都是在唤醒你内在的力量)(3)

三、静坐——儒释道归一

虽然养静工夫是一切修道的共法,但由于道之不同,因此在着手工夫处自然便有所不同。

孔子之教,正心存心,率性养性,以一贯为宗旨。释氏之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以归为一宗旨。老子之教,修心炼性,返虚还朴,以守一为宗旨。三教之相同者,心也、性也。

因此三教在静坐的方法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所求是一样的,就是国学大师钱穆所说的“求能虚此心”,是道家常说的“坐忘”,也是佛教所讲的“空”。

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里,就讲述了孔子的高徒颜回,通过静坐领悟到了道家的“坐忘”境界的故事。

有一天,颜回去见孔子,说自己有了进步,孔子问颜回何以见得?颜回说自己已经忘却了“仁义”,但孔子觉得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再次见到孔子,提到自己的进步,说已经忘却了“礼乐”,但孔子认为这还不够。

再过了些日子,颜回又去见孔子,在表述自己的长进时说自己已经达到了“坐忘”的境界。

孔子吃惊地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在向孔子解释什么是“坐忘”时,说了上面的那段话,意思是说:不知道自己四肢形体的存在,抛弃了自己的智慧感觉,离开躯体而除去心智,和大道融为一体,这就达到了“坐忘”的境地。

孔子听了颜回的论述后,非常佩服颜回,于是说:“和万物融通就没有偏好了,顺应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于世俗的常理,你果真成为贤人了!我孔子愿意跟随在你的后面学习。”

佛门将静坐亦叫止观。观有种种观法;观心,观音,观不净、观因缘,观曼陀罗等等。观来观去不外乎观空。

《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来自众生因无明而起的贪、嗔、痴。静坐止观即是对治法门。修到观空,便可脱尽烦恼,接近涅盘了。

所以,不管是对于儒、释、道而言,静坐都不只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不见,全不省之谓”,而是于在求其虚明,净虑,止定。此时,心胸已是廓然大公,自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

静坐最难的就是思考自己(都是在唤醒你内在的力量)(4)

所以虚云老和尚说:“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