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随着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同州梆子显赫的历史地位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当时的同州梆子却还延续着民国时期的衰败境地不能自振,仅存的一些艺人也各自各地,鲜有演出为了把这些零散的艺人集中起来,复兴同州梆子,陕西省文化局于1957年6月在西安就创建了陕西省戏曲学校由陕西省文化局罗明副局长兼任校长戏校成立以后,先设同州梆子班,聘请了同州梆子名老艺人王谋儿(本名王振海)、何祥初、王麦才、王赖赖、朱林峰、刘省三、张海娃、段瑞峰等任教练招收了白岳焰、雷平良、王云香、杜爱仙、党树仁、贺安东等74名学生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还赴大荔、蒲城、合阳、澄城一带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热情欢迎和好评;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组成“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戏,引起首都戏剧界的关注著名艺人王赖赖演出的《滚鼓刘封》,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誉为“活张飞”;戏剧理论家周贻白观看演出后,撰文认为,中国各地梆子戏曲剧种概源于同州梆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陕西省有什么戏曲学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陕西省有什么戏曲学校(陕西省戏曲学校)

陕西省有什么戏曲学校

解放后,随着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同州梆子显赫的历史地位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当时的同州梆子却还延续着民国时期的衰败境地不能自振,仅存的一些艺人也各自各地,鲜有演出。为了把这些零散的艺人集中起来,复兴同州梆子,陕西省文化局于1957年6月在西安就创建了陕西省戏曲学校。由陕西省文化局罗明副局长兼任校长。戏校成立以后,先设同州梆子班,聘请了同州梆子名老艺人王谋儿(本名王振海)、何祥初、王麦才、王赖赖、朱林峰、刘省三、张海娃、段瑞峰等任教练。招收了白岳焰、雷平良、王云香、杜爱仙、党树仁、贺安东等74名学生。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还赴大荔、蒲城、合阳、澄城一带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热情欢迎和好评;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组成“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戏,引起首都戏剧界的关注。著名艺人王赖赖演出的《滚鼓刘封》,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誉为“活张飞”;戏剧理论家周贻白观看演出后,撰文认为,中国各地梆子戏曲剧种概源于同州梆子。

民国三十五年(1946),流落到西安的京剧演员郭文亮(郭八)、韩庆奎(韩三)二人在北大街盖起一席棚剧场——长安大舞台,并将一批在西安落户的京剧艺人(多系一般水平的演职员)组织起来,充当长安大舞台班底,与从外地邀来的名角搭班演出,取名新生京剧社。韩庆奎、晁炳臣、黄戍林先后担任社长(经理)。剧社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有:武生葛燕亭、韩小楼,小生盖韵笙,花脸郭海清,老旦段崇妙,丑角李阔泉(艺名小玲珑),须生李雨田等。1954年位于南新街的长安大舞台拆除后,该社迁到游艺市场(今民乐园附近)演出。数月之后因营业萧条,经济困难而解体,大部分人员参加了陕西省军区所属的新声剧团。

1949年,国民党西北部队的一个京剧团,被西北野战军张达志将军率领的解放军一野四军收编,这个剧团后来又调给陕西省军区,改称新声京剧团,新声京剧团还设有新生部。1958年,新声京剧团新生部被移交陕西省戏曲学校,组建京剧班。在新声京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京剧团。

1959年戏校又开设汉调二黄与道情两个班。汉调二黄招收学生74名,后来都成了汉调二黄的中坚力量,比如朿文寿、许世莲等人就是出科于此。道情班虽然主要教授关中派,却促进了刚刚走上大戏舞台的道情的发展,如今驰名的长安道情,商洛道情都是因此保留下来的。

1960年,戏校开始设秦腔一、二班。此时,全校教职员工及表演、音乐、舞美学员最多时达七百余人。聘请尚小云任艺术总指导,徐碧云、惠济民任艺术指导。校部设研究室、教务处。研究室主要负责教学、剧目的整理改编与音乐资料的搜集、汇编,这是陕西戏曲收集资料最为持续的机构;教务处主要负责学员的文化业务课教学。至 1963年上半年,同州梆子班、京剧班已分别排演大、小传统戏八十多出。道情、汉调二簧、秦腔等班也排演了一批传统折子戏。出科名演员同州梆子班有雷平良、党树仁、白岳彦、杨三瑜、杜爱仙等;京剧班有孙明珠、王丽华、赵鲁平、朱广济、蒋秋平等,汉调二簧班束文寿、陈朝玉、许世莲等;道情班林桂兰、胡应林等。其中孙明珠、王丽华等学员分别学习继承了尚小云、徐碧云的代表剧目多出;雷平良、党树仁等学习继承了一批同州梆子传统剧目。1962年以后,陆续将汉调二簧班迁往安康,京剧班与陕西省京剧团合并为陕西省京剧院。道情、秦腔班部分学员分配到省、地(市)、县剧团。戏校并入陕西省戏曲剧院,更名陕西省戏曲剧院附设戏曲学校。

此时学校保留同州梆子班、秦腔班,戏曲剧院还把自己的演员训练班并入戏校,开设眉(眉户)碗(碗碗腔)班,学生不足二百名。

1965年戏校学员全部毕业。分配到渭南地区的学员,成立了渭南地区同州梆子剧团。秦腔班、眉碗班部分学员分配后被组建为长安社教宣传队。

长安社教宣传队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这个宣传队兼演秦腔、眉户、二人台等,宣传队址设长安县城韦曲。周迷武任指导员,赵丽莎、焦斌任正副队长,演职人员由陕西省广播文工团、西安易俗社、西安市曲艺团、西安市评剧团、长安县剧团等单位抽调组成。

1965年5月,将陕西省戏曲学校五十名毕业生组成的陕西省文化工作队并入长安社教宣传队,并正式命名为中共陕西省委长安社教宣传队,宣传队址迁西安南郊文艺路陕西省戏曲剧院南楼。赵伯森任指导员。姚伶任队长,马天保、周冰任副队长。黄河、焦斌任编剧,胡文藻、卢业军、利永锡任导演。白岳彦、杨荣荣、张新尚、胡波、左巨怀、马力、王黎、张军、魏卫、张正华等为主要演员,时冲、段鹤聪、张盛金等作音乐伴奏,先后演出秦腔《渡口》,眉户《祥林嫂》、《山林哨》、《巧送钱》、《送航之前》,陕北二人台《追车》等剧。宣传队的基本方针是:小型多样,一专多能。经常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编演小合唱、表演唱、二人台、陕北道情,陕南花鼓等节目。长年深入农村、工矿、部队营地、水利工程、铁路工地演出,还代表陕西省委、省政府五次南越秦岭奔赴三线建设工地与湖北、四川、宁夏、甘肃、新疆、山西、北京等省市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中,长安社教宣传队改为陕西省火线文工团。1979年撤销,人员分配到省、市各艺术团体。一部分学员分配到本省和甘肃、青海等地剧团,撤销学校建制。

1979年,陕西省戏曲学校在西安原火线剧团的旧址重新组建,史雷任校长,马兰鱼任副校长,主管业务。1980年开设秦腔班,招收第一批学生有教师学员百余名。后更名为陕西省艺术学校。

据陕教发【2004】1号文件,经教育厅批准在陕西省艺术学校和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的基础上组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