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无法避免被拿来比较,比如《飞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游》。有些导演一生都被外界拿来做对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岁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1)

《飞向太空》

英国权威媒体《完全电影》(Total Film)评选的最伟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游》排名第2,《飞向太空》排名第7。两部电影是科幻电影的两座丰碑,但也以内容深奥和晦涩而闻名。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的电影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他们的电影蕴含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2)

《2001太空漫游》

本文将以这两部电影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解析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的不同电影表现手法,第三部分分析两位大师在人文关怀上的趋同,最后一部分则提供看懂解谜型科幻电影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01 “小而美”与“史诗叙事”,不同的故事切入点体现不同的人类观和宇宙观

两部电影的主题,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飞向太空》引导我们从人类自身认识宇宙,《2001太空漫游》则引导我们从宇宙重新认识人类自身。前者的故事切入点体现“小而美”,以小见大的风格,后者则宏大如史诗一般,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代表了两位导演对于人类与宇宙的不同观点。

《飞向太空》中,心理学家凯尔文要去一个叫做索拉里斯的星球上漂浮的太空考察站,带回那里仅剩的三名科学家。索拉里斯星的表面全部被粘稠的海洋包围,没有陆地。原来,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她能够感知每个人的思维,并且将它化为实物。不久,他发现已经死去10年的妻子坐在床边,但“妻子”其实是一个由“中微子”构成的女人哈丽,空间站里还有身份不明的婴儿和侏儒时隐时现,而太空站的三位科学家也越来越不正常。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3)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表达的主题有两层意思:

  1. 索拉里斯星就是一面人性的镜子,映射出人性中膨胀的欲望、嫉妒心、傲慢,以及挥之不去的罪恶感。中微子人的完美让人类自惭形秽,经历过生与死考验的凯尔文认识到了人类的渺小,终于明白了人类已经逐渐忘记的、最珍贵的东西:爱与希望。
  2. 另一层则颇具讽刺意味,人类是要研究索拉里斯的,却被它完全看穿。人类对自己的全能认知的信心满满,其实关于自身的知识都未掌握。在塔可夫斯基看来,我们连对自身的探索都未完成,怎么能去飞向太空呢?

《2001太空漫游》由四段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的:人类黎明、月球方碑、木星任务、无限苍穹。前两个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过去,后两个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未来。整部电影其实是一种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描绘。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4)

片名直译应该是《2001:宇宙空间奥德赛》,奥德赛讲述的是奥德修斯战后历经磨难返回家园、与妻儿团聚的故事,电影把荷马史诗与太空探索相结合,让这个回归主题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感和宿命感。正如库布里克所说:“我想要的是神话般庄严的主题。”因此,这部电影一反传统的情节叙事,通过影像从哲学角度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

在我看来,《2001太空漫游》同样有2层主题:一是尼采的超人学说。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配乐——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根据尼采同名作品为题材创作的。这个乐章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电影的开始、人猿发现第一件武器的开始、大卫化身为星孩。库布里克借用尼采“动物—人—超人”理论来叙述人类进化的历史,并指出了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二是通过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哈尔9000来描述一种反思: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与自然环境斗争,与同类斗争。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最忠实的助手,但是有一天人类被工具统治了,该如何破解呢?

02 从几个代表性的意像符号,看两位大师不同的表现手法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一大原则是创造视觉主题,因此电影中经常出现有些看似与故事无关的元素,理解这些代表性的意象符号,对于理解整部电影很有帮助。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5)

水元素——生命的本源。《飞向太空》中水是贯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多次出现河水、雨水、水草、海洋等,这些水是人类和地球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也带着象征意味。电影中的人物多次凝视水,水把人的视线和心灵引向最原始的深处,重新去发现人类的本源和内心空间。电影还提出一个非常前卫和大胆的猜想:如果外星生命体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呢?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类要怎么与其沟通交流?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6)

镜像困境——太空是地球的镜子。索拉里斯星海洋的所谓镜像属性是去复刻人类内心最深处潜隐的事物,比如创伤的记忆,并将其具象化。就像凯尔文反复预见的“妻子”,到底是他已经死去的妻子、还是中微子人哈丽,或是第二个重新与他建立情感连接的女人,实际上凯尔文已经分不清了,索拉里斯只是不断重现他的内心创伤。除了人的情感,人的欲望也使空间站里的几个人类变得面目全非,空间站里自杀的科学家,就是因为在他信仰动摇又无法解释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行为,正如有一句台词所说的“人需要人,人需要镜子”。人只有在观察同伴时,才会发现自己种种的不足,暴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索拉里斯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类的丑恶、自私、迷惑与绝望。

与《飞向太空》相反,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花掉了1050万美元制作特技效果,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个天文数字。库布里克通过那些极具震撼的影像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电影中也同样有不少谜一样的影像符号。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7)

骨头——人类的武器和工具。骨头意味着人猿学会了使用工具,也意味着他们会逐步学习如何创造和使用更多的工具,让环境适应自己,确立自己在进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在斗争中胜利的猿人将一根用作武器的骨头扔向上空,切换出了与骨头形状相似的另一种工具:在太空中行进的宇宙飞船。这个名留影史的蒙太奇巧妙地概括了人类文明史,并使我们意识到:无论是骨头,还是宇宙飞船,都是人类以竞争中占有优势为目的,制造出来的工具和武器。人类进化、文明演进的历史,工具与武器紧密相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史和战争史。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8)

黑色方碑——外星高等智慧生物。在电影中,人类在每一个进化阶段的开端,都离不开一块黑色方碑。它启示人类如何使用、改造工具,引导人类突破自身的局限。黑色方碑象征着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之外,还存在着某种高级的神秘智慧,它在暗中指导人类的进化历程。库布里克在之前的作品中已经多次讽刺过人类的狭隘和局限,这部影片中则直接将地球推入更渺小的地位,人类漫长的进化也不过是宇宙时间的短暂一秒,而人类的进步也依附于更高等级智慧生物的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中外星生物的形象都与其他科幻电影中相去甚远,一个是海洋,一个是石碑,两位电影大师不约而同地通过这种“留白”的形式,来打破观众的固有认知,比起人形、兽形等具体化的外星人更激起观众的猜想和思考。

03 简陋与绚丽的电影特技背后,是同一种情怀:对人类的未来深切关怀

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未来和太空会变得如何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他关心的是“人的存在价值”。《飞向太空》几乎没有任何特技,破破烂烂的太空站,简陋的仪器,没有任何作为一部太空科幻题材所具有的吸引观众眼球的奇观和新奇设备。全片前40分钟都在地球上,水塘边的别墅、骏马、家庭中的争吵,这些画面都在一次次暗示我们,人的问题才是宇宙探索的核心问题。而科学技术,已经被压缩到了极小的表现空间当中。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9)

《飞向太空》的科幻感来源于塔可夫斯基编织的这个故事,超过了人类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超过了普通人对于世界和宇宙的基本认识,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陌生感和科幻感。

同样,《2001太空漫游》并不以某次太空旅行为主题,而是从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出发点,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质和最终的归宿。库布里克通过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电影特技,证明了一个他对宇宙、对未来、对科学、对生命的观点:一切进化和发展都是回归本源的不断循环。

《飞向太空》的结尾,正当我们以为凯尔文重新回到地球、回到他的木屋时,镜头缓缓拉开,只见凯尔文仍置身在一片汪洋之海中。而《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宇宙中诞生了一个梦幻般发光的圆球体,里面孕育着一个人类的婴儿。我们可以发现,两部电影到最后还是回到了“人”这个母题上,《飞向太空》思索人类、质疑人本身,而《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改变人。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10)

因此,尽管两部电影有如此多的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同点,比如它们并不追求所谓的“好看”,也不怕观众看不懂,它们所讲述的太空故事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探索,它们既不用特定的情节转折点来吸引观众注意,也不求观众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此外,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两位大师的情怀却是相同的,就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他们都传达同一种思考: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人类。我们的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在浩瀚宇宙中,当人类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反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弄懂了人类的科学,才能成为宇宙公民的一份子,这样不论是“飞向太空”,还是“太空漫游”都将更加自如。

04 结合个人经验,提供三个关于解谜类科幻电影的观影方法

《飞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游》不仅是伟大的科幻电影,也是典型的多义性电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谜团,有很多导演故意为之的象征手法,如果不对背景知识有所了解,显然会觉得不知所云。电影史上也有很多可以归为解谜类的科幻电影,比如《潜行者》、《黑客帝国》等,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观影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观影思路和办法。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11)

首先是了解故事背景,破解谜团的根源。经典科幻电影大多数有相应的科幻小说作品作为支撑,比如《2001太空漫游》来自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为库布里克专门编写的剧本。克拉克被称为“科幻之王”,热衷的是宇宙学、航天技术和无线电学,多数作品主要是对未来的展望,既立足科学技术发展,也有很多大胆的科学幻想,实际上电影中的很多预言在21世纪已经变成现实。而《飞向太空》改编自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莱姆是从控制论、哲学、环境理论中走出的科幻作家,走的是人文路线。

我们通过两位科幻作家的不同风格,再结合原著小说,就能体会到两部电影中那些谜团的根源,是来自对宗教、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暗示。比如克拉克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前哨》中就提到过黑色方碑代表着外星高等智慧生命,用来加速人猿的进化,同样的石碑在月球和其他星体上都有。对这些知识背景有所了解的观众就能读懂库布里克在电影中的情节设计。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12)

其次是通过导演的相关作品和个人风格,理解谜题的设置。塔科夫斯基的1972年的《飞向太空》与1979年的《潜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潜行者》是《飞向太空》精神的延续,导演把前者未完全表达的情绪也诠释完整了。《飞向太空》探讨自我与本我的概念,《潜行者》试图探索超我领域。不管是索拉里斯星的海洋还是潜行者前往的神秘区域,都是人类精神的镜子,都是一种概念化的象征。

《2001太空漫游》也可以结合库布里克之前的作品《奇爱博士》来看,两者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奇爱博士》中的“终极武器”本来为了保障世界和平,但实际上却毁灭了人类文明,而它的程序设定是任何人都不能关闭的。在《2001太空漫游》中,这种讽刺意味就更浓了。妄自尊大、冷酷无情的人工智能哈尔犯了个错误,杀死了4名宇航员,哈尔却认为自己从不犯错。它的语气就跟《奇爱博士》中的将军一模一样:“我不认为有丝毫疑问!”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就可以看出库布里克抨击人类的盲目确信,以及人类对于机器的盲目信任。

飞向太空2002详细解读(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13)

第三是结合时代背景,看懂导演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人文思考。为什么两位大师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人类的未来如此焦虑呢?这是由于这个时期也处于人类历史的多事之秋,在冷战这一大背景下,先后发生了布拉格之春、巴黎五月学生运动、越战以及反战集会等事件,这两部电影一向被不少电影学者视为美苏意识形态争霸的工具之一。

除了政治因素,塔可夫斯基曾说:“《飞向太空》里的人充满了失望和沮丧,我们能提供给他们的出路就是幻想和满足。”库布里克以往的电影总是挖掘人性的阴暗面、揭发人与体制在本质上的矛盾与丑陋,但《2001太空漫游》则多了些乐观和暖意,正如电影最后出现的“星孩”,以纯净又好奇的眼睛望向太空,望着漂浮在太空中的蓝色地球,预示着人类将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写在最后

如果硬要拿《飞向太空》与《2001太空漫游》做比较,库布里克胜在视觉技术与宏观叙事,但是在科技与人的问题反思上,塔可夫斯基则更为深入。

其实,这两部科幻电影“封神”的关键,并不是对科学发展的预言有多精准,而是对人类自身发展、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这种启发性让50年后的我们都感到震撼,相信下一个50年的观众也将继续思考下去。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