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1)

50年生人的张艺谋导演,73岁仍奉献出一部贺岁大餐,很张艺谋,也很中国。

老谋子的长镜头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的导演和摄影都渴望有机会拍一个一镜到底的作品。“人和事在这样长镜头、全景式呈现之中。完整而又暧昧,有一种丰富读解的可能”。

很显然,在满江红电影这种类似剧本杀的地点、时间、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作品,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是具备条件的,但正如张艺谋后来所说的,演员很兴奋,很期待。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2)

如同2022年一部描写一战的电影《1917》,里面许多一镜到底的镜头,所营造的“身临其战”,让观众进入到片中战争的环境和情景里,感受一个普通士兵看似冗长乏味但又危机四伏的战争环境。让观众呼吸着你的呼吸,感受着你的感受。

但老谋子后来还是果断放弃,只是不想牺牲情节和表演。实践证明,这种放弃是理智的。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3)

说到老谋子的长镜头,在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和1999年的《一个都不能少》都有过尝试,但只是少量运用和特殊街头的跟拍偷拍。

但这次全新的拍摄还是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

努力讲好一个故事

纵观张艺谋电影,或者说我国大陆电影,能讲好故事的导演并不多,从早期的老谋子的电影来看,获得好评的作品基本都脱胎于小说,不论莫言《红高粱家族》之于《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之于《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的《活着》之于《活着》,好电影必须有好故事,好导演必须讲好故事,这是中国大陆电影导演的软肋,也是老谋子的软肋,也就成了他本人心心念念追求的东西。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4)

可以说,一个好电影作品,故事是基本内核。讲好故事的张艺谋应该高兴,这次的编剧陈宇无疑是首功一件。故事和人物是电影的第一属性。

相比于以前张艺谋的电影编剧邹静之,显然陈宇更懂得怎样讨巧观众和导演。整个电影前武后文。结构上还是比较清晰的,尽管有一些硬伤,比如张大被孙均刮后背刺字,只是做做样子,还是骗过了狡诈的何立,再比如岳云鹏手持金牌,不容分说,就被杀掉,有些草率,等等!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5)

不断为讲好故事而努力的张艺谋,无疑在年逾古稀,在岳飞这个大人物语境下,完成了小故事小人物的讲述,反转与感情推进,人物形象在故事中叠加、立体。正如李白诗歌所写: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反转与轻喜剧的确为票房增色不少。

张艺谋对于大场面的调度、陈宇特定的小空间的文本,加上众演员的实力层次感的进阶演绎,共同呈现出独具韵味的中国民俗美学,它或许有些不那么高大上。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从张艺谋的《红高粱》颠轿,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捶脚,关于电影里伪民俗的臆造,张艺谋就一直倍受诟病。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6)

而今天的《满江红》里,张氏风格的元素随处可见,山西大院、醋刑、摇滚版豫剧配乐等,有的评论里就说不符合历史。还有就是最后的仪式感爆棚的朗诵满江红,仿佛老谋子整部电影就是为了最后的接力朗诵。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7)

老谋子向来是下笨功夫去追求极致的一个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击缶而歌,就是代表,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通过合理化想象加工,把历史拉回现实,带领观众重温旧梦,是他的特长。

从红高粱到影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从红高粱到满江红(8)

色彩光线的运用,历史地理的假借,都是为了想要诚挚地为观众奉献上一部值得品味,又生动有趣的作品。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理念,其实是一种苦活累活,苦自己,也累别人。

73岁的张艺谋仍每年都有不同风格作品问世,为国鞠躬尽瘁做开闭幕式,赢得世人喝彩和惊叹,被誉为国师!为艺术不断创新,类型多样,主题多样,风格多样,而《满江红》应该是老谋子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江红》给出了答案,随后的《坚如磐石》仍将继续,不忘电影初心,老谋子,祝福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