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义(我劝天公重抖擞)(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的佳作。

有意思的是,近日,95后的申通快递浙江省公司质控部组长李庆恒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不仅落户杭州,还能获得百万购房补贴,这应使龚老大人心满意足了吧!

一般高层次人才应是博士等高学历、大集团高管、海归大亨等才有的称呼,而一个高中都未毕业的快递小哥获评为高层次人才,这不光是社会上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就连李庆恒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李庆恒获评为"高层次人才",有益于打破很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而非一味重学历看身份评价人才,只要肯刻苦钻研、专业素质过硬,能有自己的绝活,并能为社会创造出很多的价值,那自然就是人才。

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义(我劝天公重抖擞)(2)

由此,我们要转变人才观,要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要从"学历评价"转向"能力评价",让更多真正人才脱颖而出,要根据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精准使用,合理搭配,开拓这些人才的报国之路,让他们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各行各业才能健康发展。

然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像浙江这么开明。现在有很多公司或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求英语需四级或六级以上,否则来应聘者连想都不要想,而被这些公司或单位拒之门外的人有的也许是更能吃苦耐劳且有一技之长的奇才,或许才是能让他们兴旺的真正人才,可惜这些公司或单位因过度拜西洋为尊、以崇洋媚外为荣和过于自负而与真正的人才无缘了。

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革命早期就常常被党内同志瞧不起,受尽打压和排挤,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论军事他没上过军校,论革命理论知识他也没像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者"曾喝过洋墨水,所以党内很多人都认为他不是人才,但后来的事实说明既没上过军校又不懂外语的毛泽东才是能让我们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真正伟才。

近者又如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当初,她虽已功德无量,但她也只不过是个无名之辈,什么奖赏、院士头衔都轮不到她,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她既没有博士学位、也不懂英语、也没有留洋经历。可惜我们埋没了她几十年,直到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们大家才知道我国也有这样伟大的人才。

那么,如今像屠呦呦这样被埋没的人才是少数个别的吗?在我们现实的工作中因只有少部分的职业需要英语,而大部分的职业根本就用不到英语,所以我国有很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平时只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而不重视英语学习。在评职称时,因职称英语考不过,即使他是本行业的佼佼者也不能晋升,而那些职称英语考得好,但专业本领平平的人却能得到晋升。这样本末倒置,很多真正人才就这样眼睁睁的被埋没了。

又如我国有很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数理化都学得很好,但因受条件或天赋限制,就一科英语不行,这对孩子的高考影响还不算很大,因高考录取时没有限定英语一定要得多少分,只要总分上线就行;但对孩子的考研却是他们绕不过的拦路虎,考研录取时英语分数是有最低限定的,若你的英语分数低于这个最低限定,即使你的专业科目分数再好你也别想再升学深造。这些被英语斩断前途的孩子即使有满腔的学习报国热情,那些稍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也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了,这样很多的数理化奇才也就如此湮没了。

我本人并不反对学习外语,但除了那些涉外行业另当别论,我不认同以外语来衡量我们中国人谁是不是人才,

现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习外语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考研或职考而已,而不是为了工作生活。这些考外语的初衷是好的,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但因它是非实用化的选拔,最终脱离了专业需要的本质,使我们不能培养选拔出真正的专业人才,而且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考生时间和精力。还有我们如此辛苦培养选拔出来的所谓优秀人才,有的出国深造后就忘了本,不愿回来为国效力,而甘愿为敌国卖命,成为可耻的汉奸。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因此我们的社会是分工协作的,对于外语,我们就让愿学、能学、会学的人去学,去利用其所学为他人造福,也为他们自己谋利;而对很多不愿学外语的人和以后从事专业无需外语的人来讲,我们就不必用外语考试来限制他们深造成才和谋福利了。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据说也是个英语盲,这说明现今搞科研不懂英语也没关系。不懂外语,并不等于不能学习外文和看外国文献,我们可以看中文版的资料或用翻译软件,现在人工智能已很强大了,同声翻译足以满足普通人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