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

携大军南下的金人,终于攻陷了北宋的首城东京,并将宋徽宗及宋钦宗两位皇帝悉数掳走。

怎么会有两位皇帝呢?

那是因为在被金人攻占之时,宋徽宗见势不妙,采取了非常措施,禅帝位于太子赵桓,史称宗钦宗。

首城沦陷,皇帝被掳,标志着北宋王朝在历史舞台上正式谢幕。

此一年,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亦称靖康之乱或靖康之难。

覆巢之下无完卵,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李清照,自然无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亡国之痛。

2年后,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之中染病而去,两人将近30年的婚姻,戛然划上了句号。

国破,家亡。

当真是梧桐更兼细雨。

《声声慢》中,声声慢的不是词句,而是她铺天盖地的忧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叶落染秋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1)

图:白衣,红伞,细雨

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声声慢》历来最为人熟悉也最被称诵的,便是这开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个短句,7个叠词,14个字,极具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

用叠字不新奇,难得的是一连串用这么多,而且还用得轻松自在,浑然天成。

如同周深的歌声,有评论认为他具备所有唱歌的技巧,但却完全不会让你感觉到是在炫技。

一丝一毫炫技的成分,都不会让你感到。

他的歌声,始终是诚恳的,虽然飘渺空灵,海妖般魅惑,却总能直入人心,直抵灵魂。

大巧若拙,大美若朴。

寻寻觅觅这句,寻觅是动作,冷清是氛围,凄凄是心理感受。

李清照信手拈来,随意点染,就将我们不知不觉带到了她所在的那个世界中去。

这是秋天的时候,应该是一大早,女主人公刚一起床,就恍恍惚惚,怅然若失。

乍暖还寒时候。

这样的描述,适宜秋天的早晨,而非秋天,因为秋天该是乍寒还暖。

这样的时候,忽暖忽寒的气温,最让人不知所从。

穿衣厚也不是,薄也不是。

如果想要以酒御寒,也大抵是没有用的,三杯两盏的淡酒,在急急吹来的秋风中,什么也不是,依旧会让人瑟缩不止。

仅仅看到这里,不知情者也许会认为词人不过是无病呻吟,所写内容无非是普通悲秋主题罢了。

所以,“雁过也”这句,来得正好,它让人察觉,词人有万千心事。

正伤心,谁正伤心?

有解释说这是词人正伤心,这一点无需多言,从一开始的寻寻觅觅开始,就能看出词人没什么好心情,所以,伤心不是她极为合理而又自然的举动吗?

然而,我很相信,这里的正伤心,不是指词人,而是指雁——

大雁南飞,伤心啼鸣,因为大雁发现了她,这位旧日相识。

进一步探寻,大雁伤心的真正原因,在于看到了昔日相识形销骨瘦,几不能认。

如此,词人固然寻寻觅觅,固然在秋天的早晨不知所从,但她并没有直白地表露自己伤心,而是将这样的发现交给了大雁,通过大雁的眼睛和动作传递出这一重要信息。

如此展现手法,巧妙而又令人回味,更因此平添极强的共情感染力。

梧桐叶落染秋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2)

图:旧时相识?

二、梧桐细雨,点点滴滴

满地黄花堆积。

这满地的黄花,到底是欣欣盛开,还是枯萎凋零?

从“憔悴损”看来,加上满地字样,李清照描述的无疑是菊花凋落的画面。

只是如此解释,需要考虑“如今有谁堪摘”的问题。

解决方法之一,“如今有谁堪摘”描述的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条时间线——从菊花欣欣盛开,到最终失望无奈枯萎凋零,其命运是无人欣赏,无人采摘。

解决方法之二,此句正表明前之描述并非菊花凋零姿态,而是盛放之时。

满地黄花堆积,是用来形容菊花开得繁盛,甚至使人产生“堆积”之感,而“憔悴损”是“人比黄花瘦”的高明翻版,指出女主人公之所以无心赏花,正因为其状态不佳。

如此,憔悴损不单是指花,更是指人,花与人相对无言,都是渐消渐损。

正因为如此,下面“守着窗儿”才能够与此句无缝衔接,女主人公心灰意懒伤心愁闷,整天寻寻觅觅凄凄惨惨,盛放在窗前的菊花,不但不能解除她的黯然心绪,反而愁上加愁,让她更徒添了花落人消的悲伤。

怎生得黑,此句承上启下,接续上面所说对菊之时的“憔悴损”,也关联下句所描述的梧桐更兼细雨。

女主人公独对窗前,不知道如何捱过眼前难熬的时光,所以她就那么守着,无聊又无望地守着,以致于连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她全都听见,一声不漏。

点点,滴滴。

一点点,一滴滴,一声声。

无不传进耳朵。

时间在此无限拉长,镜头在此无限拉长。

瞬间,我们便恍如经受了和女主人公一样的难熬感觉,虽是刹那,却有永恒之感。

是啊,这样的感觉,又如何是一个轻描淡写的“愁”字,所能完整概括并终结的呢?

梧桐叶落染秋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3)

图:梧桐更兼细雨

结语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可以一次次地诉说她的悲苦遭遇。

哪怕是不相干的人,只要愿意听,她都会去讲,而且还是完整地讲,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因为她的苦,至大至深,非一次次诉说,就不能一分一分地软化,一点一点地平息。

所以,祥林嫂的每一次诉说,都可以理解为她的一次不自觉的自救行为。

不然的话,祥林嫂就会被自己无边无际的悔恨、自责,还有痛苦所吞噬,所淹没。

可是,祥林嫂很快便发现,她的诉说,无法持续赢来别人的同情和关注。

因此,这个可怜的女人,以诉说为方式的自救行为,注定无法一直继续下去。

李清照不是祥林嫂,她选择了沉默。

《声声慢》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女子,一个忧伤的女子,一个忧伤到无穷无尽的女子。

但是,这个女子因何忧伤,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李清照却只字不提。

所以,虽然是同样巨大的忧伤,但不同于祥林嫂一望到底的忧伤,李清照的忧伤,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神秘的。

正因为这种神秘,所以李清照式的忧伤,有了无数种可能的解读性,有了无穷无尽的包容性,以及无边无际的延展性。

我们实在不必过于纠结李清照的忧伤究竟因何何来,因为,千古第一才女深深明白,忧伤之事固然可以因人而异,但忧伤本身,一定是千古皆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