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媒体中的一份子,深知作品原创的重要性。但在“自媒体江湖”,有一门称为“洗稿”的“绝学”。

今天,偶看《易中天品三国》,意外发现古代一“洗稿大师”,仅抄了一句话,加了两个字,便害曹操被天下人骂了六百年。

此人是谁呢?

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害曹操被天下人骂了六百年的是那句话呢?

正是人人皆知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直白的近乎于白话文,其“传唱”之广,几乎妇孺皆知。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1)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误杀了好心收留曹操的吕伯奢一家之后,理直气壮地说的这句话。

遍观历史,生逢乱世,滥杀无辜的人很多,比曹操杀性大、杀人多的更大有人在。但就因为曹操多说的这句话,可谓将曹操的蛮横、残暴、自负、不讲理演绎到了极致。

误杀了人不思悔改,还理直气壮,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曹操这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缺乏良知,做了错事不会产生负罪感,整个一古代的翻版“希特勒”

也因为《三国演义》中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彻底将曹操“奸臣贼子”的罪名坐实了。自此以后,评书、戏曲、小说等等与曹操有关的民间故事,都会引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曹操的个人标签。

所以,自《三国演义》出世六百年,曹操也被骂了六百年,且对“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经典,古往今来,举国上下几乎人人皆知。

更过分的是,罗贯中这句话不是自己原创的,而是抄来的,抄谁的呢?

这个人叫孙盛,生活于东晋中期,晚曹操大概几十年左右,收录于《杂记》一书,原文是: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后来,再过个几十年,西晋的裴松之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将这一条内容注解下来。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2)

由此可见,“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原创首发作者是孙盛,孙盛保有对这句话的最终解释权。

而以《三国志》为参考的罗贯中,就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直接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抄进了《三国演义》之中。再本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灵魂写手原则,加了“天下”二字,“负人”变成了“负天下人”,“人负我”变成了“天下人负我”。

所以,罗贯中《三国演义》“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经典台词,是抄人家孙盛的。罗贯中不仅抄了,还用与当今“洗稿”类似的手段,将原话夸大其词、扭曲事实,以达到一个“伪原创”的效果,这样一来,死了一千多年的曹操就倒霉了。

但是大师就是大师,即使是“洗稿”,罗贯中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洗稿大师”。

在孙盛“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句中加了“天下”二字,这意思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提倡的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曹操这种明目张胆,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甩锅”言论,一下子就将曹操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全天下人的对立面。

多了“天下”二字,曹操和吕伯奢的个人恩怨,就上升为曹操和传统文化、和天下人的恩怨。汉语之博大精深,罗贯中可谓深知其中三味。中国历史自古有“文字狱”一说,如果罗贯中深入官场,想必在这方面的造诣要甩出秦桧几条街去。

其实,再深究一下,曹操可能更冤?为什么呢?

因为曹操是不是误杀吕伯奢?有没有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话?甚至是不是真有吕伯奢这个人?这三个问题说不清楚。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3)

有没有吕伯奢这个人呢?

吕伯奢的资料只出现在《魏书》《世语》《杂记》当中,其中只有《魏书》属于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这里有个问题,在《魏书》之前,距离三国时期年代更近的两部正史《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没有有关吕伯奢的记载。而研究三国的历史,一般以《后汉书》《三国志》为史料。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吕伯奢这号人物?是个不大能说清楚的事。至少陈寿不认可吕伯奢的存在,所以没有写进《三国志》中。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4)

鲍国安版曹操

如果曹操杀了吕伯奢,是不是“误杀”?

《魏书》中,对于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是这么记载的: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注意“取马及物”四字,何意?是指吕伯奢的家人偷了曹操的马和携带的物品,所以,曹操才杀了吕伯奢一家。那这件事的过错方就是吕伯奢一家,以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道德,曹操杀人是站得住脚的。

误杀吕伯奢的说法,仅见于《世语》《杂记》二书,《世语》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吕伯奢有几个儿子,曹操什么时间杀得人,杀个几个人,《世语》记载的清清楚楚,反而漏洞百出。

首先是没有依据,也没有其它史料佐证这段内容的真实性。其次,《世语》对此事的记录近乎于是目击者的叙述,这太荒唐。最后,过于详细也有违史学家简练文风,看着像是故意抹黑。

所以,曹操即使杀了吕伯奢一家,“误杀”的说法在《后汉书》《三国志》《魏书》三本正史上均无记载,不足为证。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5)

《三国演义》鲍国安台词

曹操是不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话?

这个问题就更荒谬、更可笑了。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仅记载于孙盛《杂记》一书,实在不足为信。

什么叫“杂记”?

就是日常的见闻笔记,连外史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个野史,毫无根据,何以为证?

孙盛既然将其定义为《杂记》,说明孙盛自己都没有当史书来写。孙盛自己都不当真,天下人何必死揪着不放。

孙盛确实是一个史学家,也写过史书《魏氏春秋》这样的史书。但正因为如此,也恰恰说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足信。如果确有此事,以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孙盛会将其写入像《魏氏春秋》这样的史书,而不是《杂记》这样的“课外读本”。

综上所述,曹操很可能因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或子虚乌有的“误杀”罪名,被天下人实实在在的骂了六百年。

虽然,近代自鲁迅先生开始,便有文人开始给曹操“平反”,也有毛泽东主席多次写文章给曹操“翻案”。但奈何曹操的“奸臣贼子”嘴脸由来已久,曹操要想重新“洗白”,依旧任重而道远,甚至于不大可能。就拿京剧来说,“白脸”的曹操还是奸臣,戏迷依旧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本来如此。

曹操历史形象的“丑化”虽自两宋便已经开始,有各种原因在内。但出力最大的非罗贯中莫属,堪称“居功至伟”。特别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句,神来之笔无疑。所谓的画龙点睛之笔,也不外如是了。

而古代“洗稿大师”罗贯中,也不止篡改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句。《三国演义》中,像诸葛亮”空城计“等多事,都是罗贯中”洗稿“得来。“洗稿”这一手法,罗贯中老先生玩的炉火纯青,令人叹服。

从历史角度分析曹操(曹操被骂了六百年)(6)

由此也有一个结论,比史学家更不能得罪的是小说家。史学家充其量在史书上抹黑一两笔,小说家却会极尽“演义”只能,有颠倒黑白的本事。再者,史书少有人看,远不如看小说的多。在民间的影响力,史书也相去小说甚远。

最后,说明一下,本文对于罗贯中“洗稿”的说法纯属笑谈,没有讥讽之意。《三国演义》的价值也远非一部消遣的小说那么简单,罗贯中确确实实是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