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忽梦少年事当时只道是寻常(清风明月无人管)(1)

夏夜追凉,如果正好赶上清风与明月,

一定是件极奢侈的乐事。

919年前的六月,

黄庭坚就在鄂州的南楼上好好体验了一把。

来看《鄂州南楼书事》: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夜阑忽梦少年事当时只道是寻常(清风明月无人管)(2)

简析

“鄂州”就是今天的武汉,“南楼”在武昌的蛇山之巅,同样位于蛇山之巅的还有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你或许会纳闷:既然相去不远,黄庭坚乘凉为啥登南楼而不是黄鹤楼?

可能因为他更中意南楼吧。

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九月,黄庭坚一到鄂州就登上南楼,“叹其制作之美”而留下一首七律,称“鄂州南楼天下无”。南楼的美,不止经过黄庭坚一人认证,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牧已为之作了广告——“清晨南楼夜,风流在武昌”(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歌声袅袅彻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

第二年(1103)六月,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黄庭坚再一次登上南楼与好友小聚,并写下《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组诗,本诗为其中一首。

夜阑忽梦少年事当时只道是寻常(清风明月无人管)(3)

“四顾山光接水光”,首句即写登临所见,视野辽阔,气象不凡。前面说过,南楼位于蛇山之巅。蛇山高约85米,虽不算高耸入云,却也险峻陡峭,加之“南楼盘礡三百尺”,仍给人一种“天上云居不足言”的错觉。因此,立足南楼,游目四顾,视野极其开阔,山光水光尽收眼底。一个“接”字,即准确地描绘出山水相依相樛的景象。

次句“凭栏十里芰荷香”从视觉、嗅觉角度入手,来着重写眼前的“十里芰荷”。芰荷,指菱叶与荷叶,也可泛指荷花。还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夏日追凉之处必临水,临水则必有荷花。一般的荷花,不过一池一塘,而这里却是“十里”,“十里荷花”无论在视觉还是嗅觉上,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远比一池一塘要来得强烈。诗人面对如此风物,忽然生出“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的感叹。

荷香扑鼻,必然有“清风”的功劳;山光水光,自是少不了“明月”的成全。而正是这“无人管”无人顾的清风、明月却促成了南楼的一味清凉,让诗人在夏日里暂时抛开烦躁,觅得一刻清宁。

“无人管”,或许用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句意,或李白“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诗意,来抒写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

最后的“一味凉”,则用通感手法将触觉与味觉沟通起来,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言凉为何用“一味”呢?古人认为,“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故曰“共食”(共适)。“食”当然要用“一味”来形容。

不过,人们对“凉”的理解有所不同,或曰“悲凉”,或曰“清凉”,你觉得是哪个?


来源:古诗词赏析

作者:习古文化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