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三、理解诗义【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四、古诗主题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长沙过贾谊宅》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二、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三、理解诗义【注释】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独:一作“渐”汉文:指汉文帝摇落处:一作“正摇落”【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四、古诗主题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二、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三、理解诗义【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四、古诗主题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商山早行》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三、理解诗义【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重点知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重点知识(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重点知识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三、理解诗义【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四、古诗主题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长沙过贾谊宅》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二、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三、理解诗义【注释】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独:一作“渐”。汉文:指汉文帝。摇落处:一作“正摇落”。【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四、古诗主题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二、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三、理解诗义【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四、古诗主题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商山早行》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三、理解诗义【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