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为期四个月的大戏看北京·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已全面开启。从9月14日到12月中旬,20余部中外精品剧目和50余场戏剧文化活动,将在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的各大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旅游景点、会馆、街区及社区陆续展开。同时,本届老舍戏剧节也将作为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重点项目,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再掀全民观剧热潮。和往届相比,本届老舍戏剧节有哪些亮点?记者专访了主办方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盛惠。

记者:本届老舍戏剧节展演剧目有哪些亮点?甄选标准是怎样的?

郭盛惠:老舍戏剧节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秉承“呼唤戏剧文学精神”的办节宗旨,不断提升展演剧目的文学浓度。

本届戏剧节确立了“大戏、好戏、首演戏”的选剧标准。剧目展演共分为文学佳作、梨园百花、国际视野、后浪新声和校园涟漪五个单元。开幕大戏是根据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冯骥才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的话剧《俗世奇人》,已开票在售的包括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原著的话剧《红高粱家族》、陈佩斯主演话剧《驚夢》、东野圭吾原著赵淼导演的《虚像的道化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全新创排的经典话剧《北京人》、纪念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周年新创排的由老舍原著改编的曲剧《我这一辈子》等剧目。而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原著改编的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将作为本届戏剧节的闭幕大戏和观众见面。

“梨园百花”是今年专门设置的新板块。这一单元的剧目甄选注重作品的文学性、民族性和创新性,包括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昆曲《牡丹亭》、北京京剧院《马前泼水》和北方昆剧院的《望江亭中秋切鲙》等。戏曲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戏剧节的综合性,也有助于让更多人关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戏曲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国际视野”单元选择了英国国家剧院《哈姆雷特》、韩国剧工坊魔方阵话剧《骆驼祥子》等海外精品名剧。受疫情影响,这一单元从原来的现场演出改为高清放映,但戏剧节的文学性和国际性不会改变。

记者:老舍戏剧节一直非常重视戏剧未来的创作力量。和往届相比,本届戏剧节对此有哪些创新举措?

郭盛惠:戏剧发展需要新鲜血液。老舍戏剧节始终关注着戏剧新锐人才和作品的发展,致力于为优秀的青年创作者搭建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

在去年的第五届老舍戏剧节,我们推出了“高校剧场”单元,展演了来自7所高校的7部优质校园戏剧作品,也举办了《校园·戏剧·人生》主题论坛,邀请多位业内专家探讨校园戏剧文化的发展。

本届戏剧节特别设立了“后浪新声”和“校园涟漪”两个单元。“后浪新声”单元主要面向职业从事戏剧、年龄在45岁以下的编创人员,演出的剧目包括《威廉与我》《象棋的故事》《一只猿的报告》《吉他男》等。

“校园涟漪”单元则以征集高校戏剧线上展播的方式,聚焦青年戏剧人才培育。今年的校园戏剧征集范围从去年的7所高校扩大到全国,数量也增加至10到20部。通过挖掘优质戏剧作品,我们希望为青年戏剧人提供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记者:每年的老舍戏剧节,专业论坛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届戏剧节的主题论坛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郭盛惠:今年的专业论坛议题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意义,学术浓度更高,3场大型主题论坛各有特色。

与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合作的“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论坛,邀请业内资深专业戏剧家、理论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著名编剧,以及亲历改编舞台剧作品的导演等人,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文学和戏剧、文学作品与舞台呈现的关系。

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新时代的戏剧观”论坛,将就老舍先生的戏剧艺术与“京味儿”话剧的守正创新、新时代戏剧创作与戏剧批评等话题展开探讨,洞悉新形势下戏剧创作的方向与态势。

而“老舍笔下的西城”论坛将首次聚焦老舍作品里的西城,讲述老舍与西城的不解之缘,从戏剧视角观察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更新。

记者:除了剧目展演和专业论坛,本届戏剧节在艺术普及上做了哪些工作?

郭盛惠:本届戏剧节共安排50余场公益性戏剧文化活动,将在各剧院、演艺新空间、会馆和社区全面展开。我们会根据展演剧目举办主创分享会,邀请作家、编剧、行业专家等进行创作分享,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戏剧魅力。如《“俗世奇人”有多奇?》《“驚夢”梦惊已是新天地》等,都将邀请主创团队和部分演员共同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同时,每场高清放映剧目都会安排专门的剧目导赏,我们会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在剧目放映前为受众解读放映剧目的背景及亮点等。剧组和演员也会深入会馆、社区、胡同等北京城市空间内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大众普及戏剧知识,推广戏剧文化,推进全民美育建设。

另外,今年的老舍戏剧节也在传播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我们在抖音、大麦等平台上开设专区,在微博创建话题,阅读量已达数百万。我们还联合高德地图发布了本届老舍戏剧节观演地图,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出数字门票,同步精心准备了老舍戏剧节云端剧场,扩大戏剧节受众面和影响力。这一系列创新手段的运用,目的都是更好地发挥戏剧的艺术普及和精神滋养作用,让戏剧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记者:今年,老舍戏剧节迎来了第六个年头。从创办至今,您认为老舍戏剧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对未来有哪些愿景?

郭盛惠:老舍先生是北京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种文学精神是老舍戏剧节多年来坚持的最重要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老舍戏剧节始终聚焦“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十六字的办节方向。虽然当下演出行业发展不易,但老舍戏剧节排除万难,坚守初心,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此外,老舍戏剧节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以北京丰富的戏剧资源为依托,通过高质量的剧目展演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戏剧是北京市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本届戏剧节的愿景是: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未来,我们希望将老舍戏剧节打造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推动戏剧更深入地参与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

参观老舍故居(第六届老舍戏剧节)(1)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