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每年7月一过,对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有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身份”转换: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事档案从学校直接去了就业单位;暂时没有明确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则进入了社区而7月到10月历来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窗口期,如何帮助那些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抓住这一窗口期?一批来自区政府、街道、社区的职业指导师、社区工作者早已默默忙碌起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临时工可以加入单位的智慧团建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临时工可以加入单位的智慧团建吗(不加班不团建不做柜面工作)

临时工可以加入单位的智慧团建吗

又到毕业季。每年7月一过,对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有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身份”转换: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事档案从学校直接去了就业单位;暂时没有明确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则进入了社区。而7月到10月历来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窗口期,如何帮助那些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抓住这一窗口期?一批来自区政府、街道、社区的职业指导师、社区工作者早已默默忙碌起来……

每个毕业生都有专属职业指导师

估摸着小夏已结束了面试,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高级职业指导师解予晴给她发了一个微信,询问她面试得怎么样?过了几分钟,小夏回复:面试官当场给了“OFFER”。

小夏是上海某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毕业生,也是解予晴今年“负责”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受疫情影响,航空公司这两年减少校园招聘,过了7月,小夏的工作还没着落。

拿到小夏的个人资料,解予晴仔细研究了她的情况,并给小夏打了电话,询问她倾向于找什么类型的工作。小夏说:想换个“赛道”,找份企业文职工作,且最好是比较安稳的国企。

第二天,解予晴为她推荐了一份黄浦区国企的文职工作,同时考虑到小夏的个人形象不错,又推荐了一份高端写字楼前台工作。

解予晴很细致:得知小夏现在住在郊区,她拿出了交通地图,帮小夏查看从居住地到上班地,乘坐地铁是否方便。解予晴鼓励小夏:这两份工作都努力争取一下。

两家企业的面试放在了同一天。上午面试的企业当场就录用了小夏。小夏很欣喜,第一时间告诉了解予晴。解予晴祝贺她,也叮嘱她:尽管已拿到了一份工作的“OFFER”,下午另一家企业的面试也要认真对待。“一个职位是不是适合自己,不能光看岗位介绍,要实地到企业看、与面试官聊,深度了解这家企业与岗位。一个求职者要争取将择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下午,另一家企业也向小夏抛出了“橄榄枝”。解予晴让小夏认真考虑,自主选择到底去哪一家工作。小夏选择了其中一家企业,很快就上班了。

但解予晴对她的服务并没有停止。解予晴告诉小夏:小夏的学历在职场上并不具备很强竞争力,还是要多提高技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短期或者长期培训,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黄浦区,每一个在7月前暂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都有一位专属职业指导师,带着他们在求职路上,一路向前。

争取做到“一个都不落下”

2022年是“00后”大规模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有1076万孩子从高校毕业。

“黄浦区今年有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2722人。为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抢时间,我们早于往年两个月启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帮他们提前做好工作岗位的挖掘与匹配。”黄浦区人社局副局长裘蓥说。

今年5月,黄浦区主动通过高校获得了户籍应届毕业生的名单,给毕业生一个个打电话、发微信过去,建立联系,询问他们的就业情况与意愿,“一对一”开展服务,每月动态更新变化,做到基本情况清、家庭状况清、技能特长清、就业意向清、培训需求清、服务记录清。

另一方面,由区领导牵头,黄浦区在全区范围内挖掘岗位。

先在各区属国企挖掘岗位。“黄浦区人社局联动国资委,将区属国企招聘应届生的岗位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和‘点对点’推送,国有企业岗位招聘数量不低于去年。”

社区工作者也是近年大学生报考人数较多的热门岗位。今年黄浦区拿出了全部66个社区工作者岗位,优先招聘符合条件的户籍应届毕业生。

黄浦区还通过各种渠道,引导与动员市场化企业加大招聘力度。“目前已有一些民企与外企,也拿出一些不错的岗位。”

拓展岗位的同时,做好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匹配与对接。区人社局组织了170位职业指导师、社区工作者为大学生提供促进就业服务,争取做到“一个都不落下”。

一位职业指导师举例说:“有的孩子的简历有七八页,我说这样不行,简历要简明、突出重点。这么长,却没突出重要内容。什么重要?用人单位会比较看重孩子们的社会实践情况。”指导师一遍遍指导孩子们修改。

黄浦区今年还推出了“线上就业直通车”项目。应届毕业生注册后,可以在线了解岗位情况,学习求职技巧以及提升职业技能。职业指导师、社区工作者还会为孩子们安排模拟面试,由来自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担任面试官进行面试实战。

“有的孩子不着急、不在乎”

但另一方面,一些还没有就业去向的应届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

今年7月,外滩街道职业指导师崔奇拿到了一份20多人的名单,名单上是离校但还未就业的外滩街道户籍应届生。崔奇想与每个人建立“一对一”联系;但联系过程并不顺利。

有的孩子看到陌生的号码,不接电话;有的孩子接过一次电话后,得知崔奇是“给自己介绍工作的”,直接将崔奇“拉黑”;有的孩子跟崔奇东拉西扯,最后说“我不着急就业,要么你给我女朋友介绍一个工作”……

“并不是我们提供的岗位不具备竞争力。”区就业促进中心负责人说,在7月后由我们服务的孩子主要来自于普通本科院校、大专、高职高专。我们黄浦区老字号多、金融企业多,这些企业都拿出一些不错的岗位,与孩子们的学历与能力相匹配。

一位职业指导师曾为一位本科院校毕业生介绍了银行的工作,但这名学生听说进入后要先去柜面工作,就不肯去了。这位指导师告诉记者:“很多大企业都要求,刚招进来的大学生要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如,进银行可能要先去柜面,进老字号餐饮可能要先去门店,还有的企业最初几年要‘翻班’工作。”

“有时候,我们是一群追着帮大学生找工作的人。”崔奇说。崔奇通过电话加短信、微信,最终联系上了绝大多数孩子。他给愿意加他微信的孩子们,组了一个微信群。在群内,崔奇经常会发送了一些岗位招聘信息。但微信群组了一个多月,招聘信息也发了不少,群里只有一个孩子在看到信息后,回复过一句“还有什么岗位”。崔奇给这个孩子打去了电话,详细介绍他们可以提供的岗位情况。

不着急就业,在这批应届大学生中并非个例。专家将这一就业心态称作“慢就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指出,“慢就业”的特点就是慢,即青年毕业后并未立即走入职场,而是放缓、延迟了就业,体现为较常规而言耗时更长的初职获得时间。

孩子的择业观折射家庭的影子

来自一线的职业指导师们认为,造成“慢就业”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00后”普遍比“90后”以及更往前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庭可以支撑他们暂时不工作。“有孩子说,我去上班也就赚四五千元。我不去上班,我爸妈也可以给我四五千元。”

二是,因为年轻一代的“00后”更强调自我实现的就业观。在网络上,有人给00后职场群体的标签就是“不加班、不团建”

对前一种情况,职业指导师会尝试与学生的家人多做一些沟通,通过家庭来鼓励他们积极就业。“从我们经验来说,如果长期待在家里,跟社会没有接触,人会变得敏感,而且越来越不愿意接触社会。”

对后一种情况,职业指导师认为,强调自我的实现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观,但要引导孩子们对社会环境与自身能力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追求职场自我价值的实现。

孩子身上折射着家庭的影子。职业指导师们发现,“00后”毕业生相较于之前的毕业生,对择业更有自己的想法;但依旧受到家庭观念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说服工作,从家庭入手,先说服家长、再说服孩子,就好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深入。”

老西门街道曹家街居民区社工钱雯负责服务一位来自低保家庭的孩子。这个孩子毕业于上海某大专院校。钱雯从他母亲那里了解到:孩子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但因为疫情原因还未申请。

“孩子留学还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操作,再加上家庭经济原因,我劝他母亲要鼓励孩子先就业。”但钱雯没想到,孩子母亲也不着急,觉得即便家中经济条件欠佳,但大人可以“忍一忍”,让孩子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钱雯多次上门与孩子母亲沟通,讲清楚其中的利弊。“让孩子现在就业并不是要限制他未来的发展。也许他通过这次就业,在国内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即便以后出国留学申请下来,他也可以辞职再去。”钱雯说服孩子母亲后,在孩子母亲的帮助下又说服了孩子。目前,这位毕业生已签约了一家专业对口的企业。

采访结束时,记者询问这些从事就业促进工作多年的“老法师”,今年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

一位“老法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促进就业工作,她记得当时自己帮助过40岁、50岁下岗工人找工作。“一个岗位,很不起眼的小岗位,我一拿出来,当时会有10多人去争取。那时候就业是真的难。”但现在很多岗位拿出来,招不到大学生。这其中有结构性问题,也有观念的问题。“不过,父辈们对工作、对自我奋斗的渴望精神,还是值得当下的孩子们学习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唐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