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

X

精美的天宁寺塔

广安门外北护城河西侧一里许,有一座掩映在现代都市繁华之中玲珑秀美的千年古塔,它就是天宁寺塔。走近古塔高耸伟岸的身躯,你会从它身上读出一份历史的沧桑,领略古塔巧夺天工构造的感叹之余,不由的使你敬佩古代工匠们智慧的高尚、技艺的神工。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2)

天宁寺山门

古寺神韵

天宁寺座北朝南。 山门殿为灰筒瓦硬山顶,正中是石拱形劵门,石拱劵门两侧各有一扇石劵窗,券门之上是题有“敕建天宁寺”的金字匾额。登上数级台阶进入山门,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一座与莲花座均为铜质的弥勒佛坐像。弥勒佛左手掌托金元宝,右手手捻佛珠搭在右膝上,含笑远望。佛像身后站立的是全身披甲戴盔的韦驮,左手持杵于身前,右手插腰,威风凛凛,审视四方。穿过山门殿是宽阔的前院,院子地砖缝隙间生长的一簇簇绿绿的苔藓,呈现着浓浓的春意。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3)

天宁寺前院

院落正北为天宁寺的主殿——接引殿。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为六抹菱花隔扇门,樑柁上绘有旋子彩画,殿顶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大式硬山顶。殿庑高大气派,气宇轩昂。殿门上书“接引殿”的金字殿额,殿门两侧是乾隆皇帝曾经题写的上下联内容:“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连台馥霭,香云宝相现慈因。”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4)

接引殿

殿内正中供奉着站立的金丝楠木阿弥陀佛,左手弯曲胸前,掌托金色的莲花。巨大的金丝楠木立佛总高 13米,双眸微合,注视着下方,寓意接引四方信徒,普渡众生。梁栋上的匾额上题写:“觉路慈缘”四个大字。左右两柱联曰:“发欢喜心,慧光通宝筏;施方便力,法界转金轮”。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5)

龟趺碑

接引殿前两侧各有一座螭首方座石碑,上书乾隆二十一年和四十七年两次重修天宁寺经过的碑记。

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舍利塔院宽阔,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子的中央。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6)

药师殿

院子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殿顶为灰筒瓦箍头脊硬山顶。东为药师殿,供奉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东方三圣。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7)

弥陀殿

西为弥陀殿,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为僧人住寺之所。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8)

兰若院整座庙宇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清幽肃穆,庄重深邃,寺庙与古老的塔刹融为一体,显示出深沉遥寂的皇家神韵。

初为木塔

天宁寺塔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寿年间(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一。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9)

唐天王寺故址碑

唐开元年间(公元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0)

塔身周围精美的浮雕

元末寺毁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末年,天宁寺遭到灭顶之灾,整座寺庙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仅余孤塔,茕孑无依。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寺庙规模。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广孝,不要爵位封号,退隐双塔庆寿寺,后来移居天宁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更名天宁寺,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改称广善戒坛,不久,又恢复天宁寺旧名。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整修一新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塔后有大觉殿和广善戒坛,西北处有宗师府。明末天宁寺再毁。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1)

塔身朝南的精美浮雕

清初改修

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天宁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宁寺,寺中心为辽代舍利塔,将辽代铁塔刹改为砖砌宝顶。塔前为山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使天宁寺门庑殿宇斋堂规制一新,成为京城的一处胜迹。

当年盛景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曾盛赞此塔的造型设计,称它极富音乐韵律,不但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天宁寺塔是北京地区现存较早的一座古塔,传说是为了供奉佛舍利而建。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个方形砖砌平台之上。平台以上是上下两层八角须弥形基座,下层须弥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内雕有一尊自内向外伸出的狮头,这些狮头雕刻的十分精细,形神兼备。龛与龛之间雕刻缠枝莲、蒲草茨菇、水生植物的图案,其中莲花和莲叶的图案造型各异、姿态丰富。在须弥座转角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力士像赤裸着上身,全身肌肉紧绷,双手承托着须弥座的上枋。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2)

塔下精美的石碑

上层须弥座比下层须弥座稍小,束腰中每面以短柱隔为五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壶门龛之间及转角处浮雕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和佛教降魔的金刚宝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力士像的头颅均被砸掉,无一幸免。

上层须弥座之上为砖雕仿木斗拱承托塔台和雕有一周护栏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姿态各异、细腻精美、典雅娟秀。平座之上是三层巨大的仰莲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莲瓣原为铁质,每月初八寺僧在其中注油,点燃三百六十盏灯以供佛祖。每当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与天上星月相映成辉。远近百姓聚众观灯,飞火流萤,共同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石质仰莲瓣,为清代重修时所改。可以想象,在微风中的千年宝刹,灯火闪烁,铃声送远,定会有别一样的景致。无怪乎清人朱彝尊写诗赞曰:“槛外开皇塔,三千六百铃。天风吹不定,一夜枕函听。砌咽寒虫语,窗摇独树形。故人眠未稳,吟傍佛前灯。”

雕刻精美

塔身为八角形,第一层塔身较高,正面朝南,为全部塔身雕饰的重点。八角为八个突出的半圆形立柱,与塔身连为一体。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龙首相对、张牙舞爪、吞云吐雾盘旋的蛟龙。古龙的威武气势,显示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

四个正面刻有砖雕拱门,拱门为双扇仿木式。拱门券沿边上,各雕有头部相向的腾龙,中间是一个火焰宝珠。拱门顶上,浮雕一顶宝盖。宝盖的两侧,各浮雕一位手托贡品、足踏祥云的天女。拱门两侧各有一尊胸脯宽阔、肌肉突起、怒目圆睁、挥拳舞臂、身姿威武、威风凛凛、神态生动的浮雕金刚力士像,好似怒斥前来捣乱的鬼怪。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3)

南门上的大日如来佛

四扇拱门上的佛像是:南门上为大日如来,他在金刚界结持智拳印。他的左侧是文殊菩萨,右侧是普贤菩萨,共同组成一组“华严三圣”。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4)

北门上的准胝观音菩萨

北门上为一尊长有十八臂的准胝观音菩萨,每只手各持有一种法器。在她的左右侧是难陀和跋难陀二龙王作为胁侍。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5)

东门上的药师佛

东门上为药师佛,他的左侧是日光菩萨,右侧是月光菩萨。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6)

西门上的阿弥陀佛

西门上为阿弥陀佛,他的左侧是观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共同组成一组“西方三圣”。

塔身的四个斜面刻有长方形直棂假窗,窗两侧各雕一尊菩萨像,她们眉清目秀,神态安详,合手垂袖而立。在西南和东南面的假窗之上,各雕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胁侍组像。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7)

文殊菩萨

文殊和普贤菩萨分别坐在狮子和大象背上的莲花宝座上,双手合十,慈眉善目,安详的注视着远方。在他们的前面是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后面用力拽缰绳的是一位头戴冠帽、脸长胡须、身穿袍服、足登朝靴的胡人形象。狮子和大象呈疾走状,胡人紧拽缰绳遏止它们前进。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8)

普贤菩萨

大象显得不紧不慢,而狮子不满的回头对胡人大声的吼叫。此两组文殊、普贤塑像造型生动,诙谐有趣,相互呼应,表现出很强的动感。在东北和西北面的假窗之上,各塑有五尊人物像,她们是圆觉菩萨。这十位菩萨双手合十,足踏祥云神态虔诚的昂首远望。

塔身的雕像是按《圆觉经》布置的圆觉道场,塔的建筑和装饰处理是按《华严经》经义设计的象征大日如来的“华藏世界”,两者结合,显示出辽代尊崇华严宗,融合显教密教的佛教特点。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手法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历经时代风雨的侵蚀,这些浮雕大都残损严重,但它仍不失为我国佛塔雕塑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塔身之上,为十三层密檐,塔檐紧密层层叠叠,不设门窗,几乎看不出塔层的高度。每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收,递收率逐层向上加大,塔的外轮廓呈现丰满柔和的收分,使塔身格外壮丽,庄严挺拔。

塔檐每根椽下,原各悬挂一枚铜铃,在塔檐交角处悬一大铃,大小共记三千四百个。每当微风渐起,铜铃迎风作响,音无断时,似音韵齐鸣,悠扬悦耳,声远流长。塔顶的中央,安放着塔刹。刹的一层是须弥座,上面是两层八角仰莲瓣,以承托宝瓶。站在塔下,抬眼仰望,塔身上砖雕的人物、花卉、狮头等图案,围着塔身一圈圈、一层层,精美绝伦,美不胜收,使人叹为观止。古人造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等级,像天宁寺塔的高度,必为皇家特准。

天宁寺塔轮廓分明、丰满有力,气势恢宏,造型优美。第一层塔身、十三层密檐、巨大的结顶宝瓶,相互协调,组成了轻重缓急、长短疏密、相间相连的艺术形象,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

赏花胜地

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到了清代,寺中设有花圃,种有芍药、桂花,尤以荷花、菊花最为有名。每当秋高气爽之时,才子佳丽、黎民百姓、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好不热闹。王士祯、朱彝尊等文化名人都曾在寺中居住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19)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碑记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寺中碑刻记载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门,修复塔前殿宇。但塔后建筑全部荒废。解放后1958年对寺中文物进行普查,寺中的小碑记述了经过。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1992年大修时,在塔顶拆出当时的建塔碑,此碑也印证了此塔为辽代所建。2002年天宁寺塔院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7月7日,天宁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同时,北京市宗教活动场所证书颁证仪式在天宁寺隆重举行,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为什么都叫天宁寺(历经千年的风雨巍然矗立)(20)

壶形龛里的狮头天宁寺塔雄伟壮丽的身影,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巍然矗立,英姿依然。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北京的变化。它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最古老、也是唯一的地面见证物。每当从它身旁走过驻足观赏时,解读它身上一份厚重的历史沧桑时,你会由心里发出一份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