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甲寅周刊代表人物(壬寅嘉禾星光历)(1)

茅盾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甲寅周刊代表人物(壬寅嘉禾星光历)(2)

茅盾,从小非等闲之辈。

1908年,12岁的茅盾参加一次考试,考题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将父母亲讨论国家大事的话写进文中,结尾处更是写到了父亲生前常解释的“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卢鉴泉对此句加了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1910年,茅盾赴湖州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作文课时,茅盾改写庄子寓言,提及鸿鹄高飞,嘲笑下面仰望的猎人,借此自诉抱负。教师钱念劬在其文章上加了许多圈点,并批注道:“是将来能为文者。”彼时,茅盾也只是一个中学生。

老师们的眼光是独到而准确的,茅盾日后不管是作文,还是其他事业,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茅盾

茅盾(1896.7.4—1981.3.27),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文化部部长。

由于出生于一个思想观念开放的家庭,茅盾从小就接受了新式教育,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就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彼时那是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多年编辑、创作、译文工作的基础上,茅盾被商务印书馆委以重用。1920年底,茅盾被选为《小说月报》主编。

相隔没多久,茅盾与郑振铎、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叶圣陶、许地山、孙伏园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这些作者也成为了《小说月报》的撰稿力量。茅盾开设了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焕然一新的《小说月报》销量大增,第1期印刷5000册,供不应求,各地读者急盼重印。第2期7000册,到1921年底竟突破1万册。

叶圣陶在《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中写道:“我不说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怎样了不起,我只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而《小说月报》的革新是雁冰兄的劳绩。”

名编辑茅盾,一炮而红。不止于此,茅盾不仅编得好,创作水准也不同凡响。

“《蚀》三部曲”描绘了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幻灭、动摇、追求的心路历程。

《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江南水乡传统地主与新兴资产阶级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

《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全面反映了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特征。尤其是《子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瞿秋白评价:“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认为:“在世界上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像茅盾那样的一贯紧密地与当时的现实以及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事件联系起来。茅盾的作品绝大多数取材于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在他的同时代人头脑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还没有消失时,他已经将其融合到艺术作品中去了。”

甲寅周刊代表人物(壬寅嘉禾星光历)(3)

抗战时期,茅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可谓出生入死,写下了《见闻杂记》《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等作品。上世纪30年代,茅盾与鲁迅并肩作战,共同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一批杂文,传为佳话。鲁迅三弟周建人曾撰文道:“雁冰和鲁迅成了亲密的朋友,共同战斗在三十年代左翼的文坛上,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出了光辉的成绩。”

1949年10月,茅盾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文化部长,这也是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部长。

任职期间,茅盾还有意识地鼓励文学新人。1958年,茅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肯定了茹志鹃、王愿坚等青年作家的小说。他评价茹志鹃的《百合花》,“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格。”彼时,茹志鹃一家正处于低谷。后来,她在文章中谈道,“我从先生二千余字的评论上站立起来,勇气百倍。站起来的还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身边的儿女,我明确意识到,他们的前途也系在我肩上。先生,您的力量支持了我的一家,一串人哪!”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长篇小说文艺奖(后取名为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至今,茅盾文学奖已举办十届,一批作家及其长篇小说获得奖励表彰。茅盾那“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的初衷也得以实现。

1981年3月27日5时55分,茅盾逝世。4月11日,有2000人参加的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悼词称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甲寅周刊代表人物(壬寅嘉禾星光历)(4)

参考资料:

《逃墨馆主——茅盾传》 余连祥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