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资治通鉴简析 资治通鉴解读五?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资治通鉴简析 资治通鉴解读五

资治通鉴简析 资治通鉴解读五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

悲哀啊,周幽王、周厉王没有德行,周朝的王道日渐衰微,朝纲坏散,以下欺凌于上,诸侯肆意征讨他人(主要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国夫差等春秋时期的霸主。),大夫擅自干预朝政(主要指如晋国六卿,鲁国三家,齐国的田氏等)。

国家的礼制、政体已经崩溃掉七七八八,但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依旧能维序(指周朝依旧存在延续。)就是因为周天子依旧能守其名分,依旧能维系着礼制的底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昔日,晋文公有大功于周天子,于是向周襄王请求能提高葬制等级。(隧,指墓道的意思,杜预注曰:“阙地通路曰隧,此乃王者葬礼也。诸侯皆县柩而下。”《左传》曰:“请隧弗许”)在这里,既是说晋文公请求自己的葬制提高到天子的级别,指代其有意图谋天下,被周襄王拒绝。

胡三省注曰“太叔带之难,襄王出居于氾。晋文公帅师纳王,杀太叔带。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云云。”

就是说周襄王姬郑,因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带(又称王子带或太叔带)不服他继承周天子位置,于是带领西方的戎族侵犯周都,周军大败,周襄王被迫出逃,晋文公响应号召勤王,大败王子带的叛军。史称子带之乱。这里说的是周襄王赐予晋文公封地,以感谢他,晋文公辞去封地,表示自己想提高葬制,但是被周襄王拒绝。

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

周襄王拒绝晋文公时说:“葬制是制度啊,没有听说过还未改朝换代(代德)而有两个天子的,这种行为不也是您所厌恶的吗?如果不是这样,您有足够的土地,您完全可以自己享用更高的葬制,还何必来问我呢?”

晋文公听到周襄王的回复后,因此恐惧,不敢违背,所以还是依循旧制。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虽然周天子的土地比曹国和滕国还小,所统辖的百姓比邾国、莒国这样的小国还少,但是过了数百年,还是天下所共尊的尊主,即使是晋、楚、齐、秦等霸主之强大,也不敢随意侵凌。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名分依旧存在,所以不敢僭越。

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像是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之前所讲被三家所灭的智氏)其势力之大,都足以驱逐其主君而自立,但都不敢,这哪里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或其心不忍这么做?都是因为他们畏惧这样做犯了名分之后,被天下共同诛戮。

胡三省注曰“鲁大夫季氏,自季友以来,世执鲁国之政。季平子逐昭公,季康子逐哀公,然终身北面,不敢篡国。田常,即陈恒。田氏本陈氏;温公避国讳,改"恒"曰"常"。陈成子得齐国之政,杀阚止,弑简公,而亦不敢自立。史记世家以陈敬仲完为田敬仲完,陈成子恒为田常,故通鉴因以为据。白公胜杀楚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石乞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弑王不祥,焚库无聚。"智伯当晋之衰,专其国政,侵伐邻国,于晋大夫为最强;攻晋出公,出公道死。智伯欲并晋而不敢,乃奉哀公骄立之。”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今天,三家分晋,蔑视其主君,剖分晋国,周天子身为天子,不仅不能讨伐,居然还给予其承认,使其列为诸侯之间,这就是自己破坏了名分,周礼到这里就尽了。

司马光认为,正是因为周天子主动放弃了周礼的名分,给予三家正式的名分,所以天下再无畏惧,也预示着东周即将结束,天下的礼制彻底崩坏,战争将无休止。

所以司马光将三家分晋列为开头,认为这代表周真正的结束,并对此感慨万千,其意贯穿整部《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