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到成功 来源:美篇App

  今天是星期六,天气很热。中午下班步行回家,既锻炼身体,又晒晒太阳。走到小区门口,听到小贩的叫卖声:“葡萄,本地葡萄,10块钱三斤,包甜。”内容实在,特别是“本地葡萄”几个字,深入我心,这是为本地农产品在推销和做广告啊。只是小贩的叫卖声,是用一个电子小喇叭自动播出,怎么听也听不出那份亲切感来。

  我出生在乡下,那里没有集市,没有小街,那里也几乎没有小贩的叫卖声。我对小贩叫卖声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电影。样板戏《红灯记》里地下党人和李玉和接头,那一声“磨剪子喽戗菜刀”,堪称经典。记得那时候我们放学回家,也会把小板凳扛在肩上,模仿一句,“磨剪子喽戗菜刀”,自得其乐,现在想想也是忍俊不禁。不知道报童算不算小贩,我童年时看过一个电影叫《报童》,剧情里有一个小报童卖的是《中央日报》,他的叫卖声是这样的:卖报卖报,《中央日报》扫荡《新华日报》。看来,小贩的叫卖声里有政治啊。

磨剪刀叫卖声(磨剪子喽戗菜刀)(1)

  童年时我最熟悉的小贩叫卖声是卖冰棍的吆喝声。卖冰棍的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一般有一个乳白色的箱子,里面放着冰棍,用旧棉被裹着。卖冰棍的人一手把住车龙头,一手拿着一个小木块在箱子上敲着,边骑车边喊道:冰棍,冰棍,两分钱一根。后来又变成:冰棍冰棍,五分钱一根,豆沙一毛。不过我们总是看着他从我家门前的小路上骑过,几乎没买过。因为一是没有钱,二是屋后小河里的水又清又甜又解渴,还不用花钱。哈哈,说到底还是没钱啊。还有一个比较熟悉的小贩叫卖声是货郎的吆喝,他们挑一个货担子,行走在乡下。有时候他们拿着一个拨浪鼓,一边摇着,一边喊着:鸭毛鹅毛拿来换啊,牙膏壳甲鱼壳拿来换啊。我们对这个兴趣很浓,货郎们也是什么都要,破布烂棉花,晒干了的鸡肫皮。如果是鸭毛鹅毛,大人们会换一些针头线脑,其它小的东西,换来的会是我们的最爱。麦芽糖,掼的响炮等等。

  小贩的叫卖声最主要是广而告之的作用。有的东西不吆喝也行,有的东西还非得吆喝,有的东西吆喝起来还很有意思。我们常听到的卖西瓜的是这样吆喝的:卖西瓜,卖西瓜,又甜又脆的大西瓜,两毛钱一斤,不甜不要钱。随着叫卖声,我们会停下自行车,东敲敲,西挑挑,选一个大小合适的西瓜。有时,我们对自己的技术不放心,还请小贩用刀把西瓜切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块来,尝尝西瓜甜不甜。甜了,我们把掏出来的那一块小西瓜片塞回原处,掏钱付账走人,不甜,我们重新挑选。不是不甜不要钱嘛。有的时候卖瓜的人说甜,买瓜的人说不甜,可就要扯蛮了。

磨剪刀叫卖声(磨剪子喽戗菜刀)(2)

  小贩的叫卖声里有娱乐的功能,有时也是才华的展示。叫卖的词儿有的干脆利落,有的则是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小贩叫卖时有说有唱甚至还有打竹板的。炎炎夏日,数九寒冬,小贩们的叫卖,既是为了生意,有时也有娱乐的成分,同时也可以打发时间。我们老家村里有个人,叫王绍代,是一个卖老鼠药的。我从未见过这个人,但他卖老鼠药的叫卖词儿,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之间流传过,四十年过去了,我还能记得几句:”老鼠药,老鼠消。老鼠一吃就报销。吃的快,倒的快,如果不灵你就找我王绍代……”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

  小贩的叫卖声也在与时俱进。当年的冰棍冰棍听不见了,鸭毛鹅毛拿来换呀,也听不见了。再后来的大甩卖,清仓大甩卖,六折大甩卖,也不大听得到了。小区里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吆喝:“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高价回收啊”。哈哈,说是高价,也只有几十块钱。大街上的叫卖声,多已被电子音响广播代替。不过,现在吆喝的可不仅是小贩。我们城市的电子产品当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吆喝声就大大有名。“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脍炙人口,深入千家万户。地方也开始吆喝,什么“好客山东欢迎你”,“走遍天下神州,最美还是贵州”,都挺好的。我们城市的广告词现在是: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也是别具一格。小贩的叫卖声里有文化,都市的宣传词里有叫卖。

磨剪刀叫卖声(磨剪子喽戗菜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