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张国华88】

1962年11月18日凌晨,在德让宗到邦迪拉一线,印军事实上已无力组织抵抗,他们把重武器、大炮和其他军用物资丢弃在原处,沿着公路慌忙撤退。工事、阵地上已空无一人,一些尚未来得及开箱的美制自动步枪也丢弃在阵地。印4师师长帕塔尼亚和65旅准将旅长格巴兹·辛格,匆匆忙忙由德让宗向平原逃去。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1)

周总理亲赴新德里,好言劝慰,尼赫鲁却执意而为

不知何故,印度在11月18日这一天才对外公布瓦弄已被中国军队攻破的消息。而就在15、16日,印方的发言人还在向驻新德里的记者们说,瓦弄正在激战,中国军队即将被打败。这样的消息,已经引不起外国媒体记者的兴趣了。他们嗅出了中国军队要比印度军队强大很多的味道,他们甚至已经听烦了尼赫鲁那总是学着丘吉尔式声音的发言和回答记者问。相反,听过周总理讲话的记者认为,比尼赫鲁要有魅力很多。再有,那些到过北京的媒体记者,此时更愿意相信毛主席才是伟人,而尼赫鲁,充其量只是一个内心狂热表面温雅的人而已。

自印度议会上次开会后,已过了一个周末,议员们都满怀乐观情绪甚至是兴奋之情,期待着印军的瓦弄大捷消息,好让他们再次开会时有新鲜的内容。没想到不但瓦弄丢了,连最后决战的色拉—邦迪拉也彻底完蛋了,他们鸦雀无声,屏息听完尼赫鲁已不再是丘吉尔式声音的简短发言。但很快,质问和训斥的声音在会场响起。尼赫鲁硬着头皮讲了一段话:“已经发生的事情是非常严重的,也是使我们非常伤心的。”

提斯普尔已陷入一片慌乱。地方的文职官员偷偷离开了,长长的车队发出轰隆的声音,即将把部分官员、军人撤走。老百姓慌乱而没落,他们没有指望,当局是不可能管他们撤退与否的。他们甚至想,中国军队即将到来了,抵抗是徒劳的。印度甚至有密令,在中国军队到达前,把发电站、工厂炸毁,把银行30万磅的现钞烧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痛恨那个陆军上尉(4师师长普拉沙德少将就是这个上尉的叔父),是他把在多拉哨所的60名中国军人说成了600人,还有人发牢骚说:“为什么要在多拉建哨所呢?”

就在距离提斯普尔并不遥远的达旺,还是那个小地方,那个同样是中将军衔的张国华伫立在屋外的旷野,他目光所及之地就是提斯普尔。他知道,提斯普尔再往下,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广袤的平原了。呼啸的风声没能打断他的思绪,他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他们中少部分是在豫皖苏就认识的,还有的是他在进军西藏的路上才认识的。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2)

我军追击溃逃印军

收回远眺的目光的同时,张国华把自己的思绪也收回来了,他在刮着寒风的旷野里踱了一个小圈,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场反击入侵者的战役即将结束。就在当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作战处长顾草萍向他报告说,前边的干部战士士气高涨,好多人说已经闻到提斯普尔清爽的南亚空气了,还有人说站在山上,已经看得到新德里的金顶了。

当时,张国华回道:“胡扯嘛,我怎么没看到。难道我们打仗是为了要别人的土地?”同样是在这一天的早上,两个参谋一人搬了一个藤椅放在他跟前,其中一个参谋乐呵呵地说:“司令员,来,坐坐!”

张国华问:“哪来这么好的椅子?”

参谋笑得更灿烂了,说:“司令员,这两个椅子可不一般呦,没准是那个塔帕尔上将和考尔中将坐过的呢。”

另一个参谋说:“这是用提斯普尔的野树藤做成的哟!”

如今,这两个藤椅据说一个在北京原张国华的秘书党雨川家里,一个则在四川成都某个“老西藏”家里,其实那不过是两个普通的椅子而已,在中国,比这两个椅子好千倍万倍的木椅、藤椅多得是。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3)

此时印军的塔帕尔上将正在返回新德里的飞机上。去年的这个时候,塔帕尔和时任参谋局长的考尔曾来到达旺给官兵打气,但不知他们两人是否知道中国人常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1月19日晚,塔帕尔在新德里向尼赫鲁提交了辞呈。

11月20日清晨,尼赫鲁宣布:塔帕尔由于健康不佳,准予长假休假,由乔杜里将军接替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全场为之欢呼。乔杜里心气大得很,他下了第一道命令:所有正在撤退的部队,在他们认为能够抵御中国军队的地方构筑阵地,不再后撤。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免去考尔第4军军长的职务,由一个名叫马内克肖的将军接替考尔。

尼赫鲁决定派遣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前往边境视察。21日清晨6点,内政部长一行来到新德里机场,准备搭乘飞机发往提斯普尔,无意间发现一群人围着报摊议论着,表情很兴奋。他就走过去买了一叠报纸,跃入眼帘的头条新闻,是“中国宣布将单方面地停止战斗,便将部队自目前所在地后撤”。内政部长一行急忙乘车前往尼赫鲁私邸,他们的总理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夏斯特里惊住了:总理显然还没有听到中国的声音,虽然两三个小时前,报社都已经收到这条爆炸性的消息,这时印度人才真正明白,中国并不是要侵略印度,中国的真正目的只是要进行一场惩罚。

张国华没能等到挥师提斯普尔。

在前边打得高兴、打得兴起的官兵们,眼睁睁地望着提斯普尔。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4)

中方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起,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前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这个20公里没有到过达旺的人是不清楚的,这实际上是没有改变“麦克马洪线”的现实,打了几个月的仗,我们没有要别人的土地,连被印度占了的土地也暂时搁置,以期后人通过智慧抑或谈判解决)。

正在溃逃的印军部队,猛一下被大地一股奇特的引力“钉”在了原地。反倒是我军部队炸开了锅一般:

“为什么?”

“欺负我们还不够吗?”

“我们的土地什么时候收回来?”

……

那些眼睁睁地望着提斯普尔的官兵们,这一刻,心里难免失落和惆怅。张国华又像12年前在川南那样,开始做艰难的思想工作。不过,我军官兵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和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没有丢,他们坚决执行了命令。

接着,中方决定将截获的大批武器、弹药、装备、物资交给印方,并释放全部印军俘虏。我军将缴获的印军武器擦拭得干干净净,交还印方。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5)

1962年中印之战,我军为缴获的印军武器登记造册,准备交还印方

1962年11月21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却因为中方的声明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的目光。世界瞪大了眼睛:“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发生了。”

英国人卡西亚勋爵1966年回顾这场战争时说:“一个大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惊愕的印度人不解:“实际控制线”确切意思是什么?

“后撤20公里,是否仅仅是用于东、西段?”

“如果他们从麦线后撤20公里,那究竟是什么地方?”

“他们是否要在麦线以南设立检查站?”

印度看待对印自卫反击(对印反击后撤20公里)(6)

战场上的印度士兵

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很赞赏中方的决定。那些中立的国家甚至对中国不那么友好的国家,也相信了中国真的没有侵略印度的意图。对于我军把缴获的印军武器擦拭的干干净净交还给印度,一些西方人说“画蛇添足”!

我军有的官兵在回撤的途中听说了这些怪话,骂道:

“无论我们做什么,他们总是不满意。”

“是同情弱者,还是敌视我们?”

张国华冷静地指挥部队,将印方的大炮、坦克、汽车、武器等排列整齐,擦拭干净,灌足油料,由印方派代表签字接收。当印方看到这些退还的武器时说:“真好,我们没想到会这样好。”外国报纸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中国此举是世界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

这样的结局,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难免有人不解,面对9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印度手里,国人怎能没有想法和疑问:难道当初是后勤跟不上而不得不为之的事?

事实上,有的人认为当年是后勤跟不上才撤军,这种说法并非事实,至少是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