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无比,酷暑难耐,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要人说出热的程度来,很多人只会说“热死了”“热得很”……这显得相当抽象和无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传神写暑热唯美诗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传神写暑热唯美诗句(诗句传神写暑热)

传神写暑热唯美诗句

夏天炎热无比,酷暑难耐,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要人说出热的程度来,很多人只会说“热死了”“热得很”……这显得相当抽象和无趣。

古时候没有风扇和空调,那时的人夏天会更不好过,但他们也感到热,只是说法与今人比起来显得不落俗套、丰富多彩,又文雅贴切、生动传神。我国夏热,古诗词中咏苦热的内容丰富,可分为闷热流汗、高温环境和物象比喻几种。

因为夏天火热,所以出汗是必然的事。唐范登《六月》中说:“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晋程季明《拒客诗》中说:“摇扇手都酸,流汗正滂沱。”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中说:“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汗流得如“浆”,如“泼”,如“滂沱”,当然很热了。那么,古人又如何形容挥汗如雨的高温环境呢?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是通过周围事物在大热天中的状态来描写苦热的典型:“大热燥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古诗中咏苦热最叫绝的要数宋代范成大和唐代王维了。范成大在《秋前风雨顿凉》中说:“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他怕热怕得连加速衰老都不顾,但求苦热天快过去。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竟然想“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古人写夏热,也有一字传神、妙不可言的,如杜甫的《夏夜叹》中的句子“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这里的“毒”既写出了夏热难熬、身体炎热如火烤的情形,也写出了夏热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影响。宋人王令在《暑旱苦热》一诗中写道:“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他另有一首《暑热思风》:“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吹尽云去放天高。”诗人因“赤热”而思风及由此平添的忧时济世之情呼之欲出,可谓胸怀天下,心系民生。

当然写夏热既可以从正面来写,也可以从侧面来烘托,如《水浒》里那首著名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不仅唱出农民的苦楚与不平,还通过野田禾稻半枯焦的情景写出了夏日如火烤大地的炎热程度,读来形象可感。写炎夏最有名的还有苏东坡的《洞天歌》,起首三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尤为传神,尽管仍只是“天之舒长,人之安闲”。他还提醒:“全词也只是这三句好。前两句写人,至于写夏景,第三句真绝了。”“绝”就“绝”在无一字写“大热”,“大热”仍无处不在。“在神不在迹”,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境界。

面对如此火热,古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这一点在古诗里也描绘得形象传神。白天在树荫下纳凉是普遍办法,因为夏日的主要热源是灼热的阳光。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四》中说:“我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如果进入高大浓密的树林中,就更“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了。避暑的“最高境界”还是唐代白居易在《消暑》中说的,“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简言之,就是“虚室,心静”――虚室利心静,心静自然凉。魏晋的嵇康更绝,在《养生论》中把“心理避暑”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要求“常有冰雪在心”。试想,心静再加上想象人在冰雪环境中,焉能不凉?

夏天虽热,但自然界也离不了这个热。古人埋怨夏季苦热吗?不一定。至少宋代的戴复古就说过“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即农谚说的“(冬)不冷(夏)不热,五谷不结”。不是吗?水稻热惯了,天气凉了反会减产。特别凉的年份,东北平原和北方高原上的水稻甚至光长秆不结籽,发生严重的“夏季冷害”。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