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1)

导读

大概是从“小黄车”一夜席卷整个“嘉大荒”开始,就在酝酿这篇文章。小黄车,是ofo共享单车的民间说法,而嘉大荒,则是同济嘉定的自我解嘲。当ofo这一始于校园的创业方案摆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都会一拍脑袋,仰天长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封闭的校园环境,完美的市场痛点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展开的,偏于主观,但也真实。不得不说,大学是一块创业的试验田,从校园走出去的“饿了么”就是一个典型。民以食为天,“饿了么”解决了吃饭这个问题,ofo横空出世,也是迎合出行刚需的痛点而来。

大学校园是一个封闭环境,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大,学生往往需要周旋于教室、学院、食堂和宿舍等密集活动点,单车顺理成章地演化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但也会遇到一些颇为烦恼的问题:

1、见怪不怪的丢车隐患。丢车不是什么稀罕事,身边的朋友总有几个丢过车的。偏旧的二手车是一个不错的购车选择,但反过来是不是又催生了盗车行业链的繁荣呢?

2、时有时无的修车任务。单车是需要保养的,校园里必然有一个修车铺,打气还不要钱,偶尔链断了、胎扎了、脚蹬子踩飞了,还是要拜托修车师傅下手施救的。

3、规模可观的单车坟场。其实,“单车坟场”才是一个最痛心的问题。有时候你会纳闷,校园的角落里怎么就滋长了这么多的“僵尸单车”?无名无主,风吹雨打,已是斑斑锈迹。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2)

诸上,是校园单车本身的一些问题。就学生出行而言,尤其是出校,还有一些特定的疑难杂症。以同济嘉定为例,11号线地铁并没有贴着校园而过,从校门到最近的地铁站,仍有几公里的尴尬路程。学校出面开设了“从校园到地铁站”的短驳车,一小时一班,专门接送出校和回校的学生们。

但是,定点班车对于临时出门的学生也有不便之处,遇到出行高峰,人贴人、人挤人也是常有之事。赶不上短驳车怎么办?除了呼叫出租车,如果要骑单车到地铁站,时间上比较随意,却又没有特设的锁车点,而且车在校外,丢车的概率也更大。

EZbike自行车分时租赁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上海国际汽车城推出的EZbike自行车分时租赁似乎可以解决这“门前几公里”的难题。和常见的“自行车分时租赁”如出一辙,定点设桩,定点还车。写文章之前,我特意找到了EZbike的网站,但仍有部分功能处于待建状态,由此可以一窥实际整个项目的推进程度。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EZbike在安亭周边设置了15个用车还车点,同济嘉定校区内部有两个,就近的地铁站有一个。以学生的出校需求而言似乎足够了,然而,EZbike存在一个束手的问题,即会员的办理:你首先需要到指定地点,然后交付押金,并拿到一张卡。粗略看来,这个流程没有任何问题,但仍处于一个欠缺“互联网思维”的落后阶段,大家都用app了,办卡这件事情确实有待商榷。况且,上海国际汽车城手中还有EVcard项目,如火如荼,在学生中的普及度也相当之高,完全可以打通两者的隔阂,一卡多用,起码在同济嘉定的用车点应如此。

很多时候,学校犹如一座孤岛,EZbike如果想以办卡的形式展开,需要在“食堂高峰期”临时设摊,招徕学生办卡,而推广的卖点可以是“学校到地铁站”的几公里解决方案。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3)

同济本部的公益“小绿车”

如果说EZbike不存在特别的创新,那么,源于同济本部的公益“小绿车”似乎又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我的说法有些偏激,“公益”其实是提前挖好的一个坑。“小绿车”以公益为宗旨,由同济本部的公益自行车社团来运营,学校出面协助。

基本思路参下:对于校园内的无主单车,由学校统一回收,公益自行车社团参与改造,统一刷成“小绿车”,再回归校园,供师生免费骑行。略为可惜的是,“小绿车”仍没有脱离定点还车取车的“旧模式”,而且初期的运营完全依靠招募的学生志愿者,通过值班的形式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小绿车不设锁,只能从上一个还车点,骑行至下一个还车点,而本部校园里也只是初设了3个点,覆盖面有限。初心虽好,但仍有很多“公益之绊”,与如今风华正茂的ofo有偿共享形式失之交臂。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4)

“绕了个弯”的ofo共享单车

毫无疑问,ofo共享单车是成功的,它已经创造了一个风靡南北的校园现象。可是回头一想,ofo的项目创新就是巧妙地“绕了个弯”,方见柳岸又花明。ofo共享的核心是“随时随处停车”,从“定点还车”的老套路中杀出重围。我可以停在图书馆门前,也可以骑回寝室楼下;我可以骑车去取快递,也可以赶到食堂打饭。空间的自由得以释放,如自己拥有单车一样便捷。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5)

ofo与摩拜,免不了的一场PK

大概是先入为主的关系,ofo涌入校园之后,我与发迹于校外的“摩拜单车”反而有了一些距离。这也是校区的特殊性,偏居郊区,也不是摩拜单车的重点推广区域,在偌大的校园里,难得见到一辆。不过,我还是特意注册了摩拜,专门体验了一番。

就产品而言,摩拜几乎是完胜的。摩拜单车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押宝于人性背后的良心。摩拜所用的是电子车锁,自带定位系统,扫码之后自动开锁,手动落锁之后自动还车,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漏洞。ofo单车则不然,依然是普通的机械锁,密码也是一层不变的,不会自动解锁,也无法检测是否还车落锁,当然,GPS定位也是奢求,信任的也许就是大学生的素质吧。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6)

截稿之前,我收获的新闻消息有两条:1,滴滴入股ofo,这说明ofo要从校内跳入校外了;2,ofo进入3.0时代,单车产品要有变化:车轮尺寸变小,并换上了实心胎,车铃为转式。如上“进化方向”其实都是以摩拜单车为蓝本的,然而,机械锁犹在,核心还是没变,只是密码组合数递增了。如果ofo自此走向社会,其实产品本身还是不成熟的,你真的不应该把赌注压在一个城市的良心上。

令我隐隐担忧的一点还有ofo计价模式的更改。ofo放弃了之前的里程 用时 密度规则的计价方法,更改为学生0.5元/小时,非学生1元/小时,参照于摩拜奉行的分时租赁模式,即每半小时计费1元。如果走向社会,这样的计价模式无可厚非,空间范围广,单次骑行超过半小时的情况偏多。

但是,放之校园又另当别论。其实,对于多数用车的学生而言,单次骑行的时间和里程并不长,比如,去食堂吃饭,去取快递,去图书馆自习,去教室上课。0.5元/小时演变成了0.5元/单次,这在学生眼中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ofo用车成本超过了单车购入成本,还会有学生选择ofo共享单车吗?

ofo的故事(ofo的一夜神话对汽车共享有何启示)(7)

(3.0时代的ofo单车)

小结:

在上一篇文章《后知后觉?德国人也要复刻特斯拉神话?》中,我提到了未来汽车的风口:电动 智能 共享。ofo单车公认为是一种共享经济,汽车共享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前面提到的EVcard也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先行者。现实主义之下,汽车共享仍停留在“分时租赁”这一阶段,车辆的归属一般为租赁公司,这与小时候到书店租书,到影音店租磁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再进阶一步,“闲物利用”的典型例子是“顺风车”,反正彼此目的地相同,我的车上有空位,不如有偿载你一程,认识了朋友,还能分摊点油费。

如果魔幻一点,汽车共享的终极奥义是消灭“汽车私有制”。任天马行空,我们如此设想:智能驾驶的电动汽车已经成熟,整个社会的交通规划也完全智能。

在这个未来世界里,不再有私家车,所有的车辆交由一个“社会大脑”统一调度。如果你想出行,通过移动设备上传出发地和目的地,由“社会大脑”为你安排自动驾驶汽车前来接驾。你坐上了车,车内没有司机,甚至于不设驾驶位置,更没有方向盘。出行途中,你要做的就是休息和娱乐。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智能道路上,不论跟车还是变道,都可以与旁边的车辆互通信息,达成共识。这里没有插队,没有堵车,没有归咎于驾驶者的交通事故。抵达目的地,你安全下车,车辆自行开走。

那个时候,你还需要一辆车吗?那个时候,人工驾驶的汽车也许会演变成一种寄放怀旧的信仰,就好比马车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你可以选择在马场里跑跑马,享自由。那个时候,也许会有一条法规,人工驾驶汽车禁止上路,赛车场是信仰唯一的归宿。

文|吴邪

版权声明:

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改编,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想要了解更及时、更全面的车市消息,立刻关注AutoT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