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1)

有了孩子之后,总想着自己给她弄个绘本读一读,玩一玩。可是几次三番试验之下,怎么也不成样子,最后索性放弃。

绘本看上去挺简单,画一幅画,再配上一些文字便成。可真正了解之后,才知道这其中藏着很多的关键性细节。

首先从图画的角度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绘本被孩子喜欢,关键的一点就是书中的图画得合他的胃口。所以,从图画的形式、造型、色彩、光影、构图、主题等方面出发,改编和创作绘本时,需要注意以下5个问题:

第一,图像要直观。

绘本是一种以图像为主来述说故事的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文字作品的阅读,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然后经大脑做出判断推理,而是通过直观且富有动感的画面,来了解故事,获得情感体验。

由此,在创作绘本图画的时候,一定要使画面直观,并且保持连续性。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故事场景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2)

第二、画面要富余动感。

这一点是由孩子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他们的目光更容易被动的东西所吸引,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们在进行图画创作的时候,尽量在凝固的静态画面中呈现出动态的感觉

就像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在描绘狐狸扑捉母鸡萝丝的时候,画面呈现出来的都是极富动感的画面。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绘本,在图画的呈现上都采用的动感的创作方法。

第三、画面要符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的绘本,画面通常都非常温暖,充满柔和的感觉。也有一类作品,他们线条极其简单,色彩也非常浓烈,给人一种粗犷和不太美的感觉。但是,这类作品也同样得到孩子们的喜爱,比如宫西达也的绘本系列。

其实,这是因为这样对比鲜明、画风粗犷的绘本作品符合孩子的审美眼光,有一种稚拙之美。

第四、要让孩子从图画中领会到文字的精彩。

孩子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年龄越小,对图画的依赖性就会越大。尤其是对于年纪很小的幼儿来说,他们对绘本的整个理解基本都是从图画中得来。

倘若画面过于简单,色彩过于单薄,构图过于循规蹈矩,可能孩子还没翻几页就觉得厌倦了。

为了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创作图画时,应该多多注意色彩、线条、形象和构图,通过对他们进行不同形式的构建和创作,以达成一种可视的空间变化,从而让孩子时刻保持新鲜感,愿意继续读下去。

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3)

第五、要充分发挥图画的视觉语言所具有的最大艺术魅力。

画面虽没有任何文字,但是同样能够对孩子说话。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每一幅图画的背后其实都藏着很多的小细节。就像那个一次次失败,最后落荒而逃的狐狸,在每一次失败的时候,他的反应还有周围小动物们的反应,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改编和创作绘本,首先一点是要让图画能吸引孩子,通过发挥图画的视觉影响力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对语言、对美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4)

但是,除了图画,绘本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文字。

美国著名儿童读物画家芭芭拉·库尼说过:“图画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显示它的美丽,而项链没有细线也就不存在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图画和文字同等重要,它们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对于绘本中的文字,又有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首先,文字要简洁凝炼、有可视感

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上要尽可能简洁凝炼。但是即便是简洁的文字,也要给孩子一种可视化的感受。这一点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体现得特别清晰。

在描写母鸡萝去散步这件事上,绘本中用了“走”“越”“绕”“穿”“钻”等动词,让孩子们在读绘本的时候,仿佛看到母鸡萝丝正在如何散步,视觉化感受非常明显。

其次,文字最好能表现情绪,并富有动感。

文字是贴合图画而来的,既表现了图画中的部分内容,同时还能展现出人物的不同情绪。比如在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鳄鱼和牙医都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

虽然说话的内容相同,但情感和内心的情绪截然不同。正是这样一句带有动感的话,不仅写出了不同的意义,还展现出了人物的心绪和情感。

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5)

绘本怎么创作的(改编和创作绘本)(6)

其三,文字要浅显、优美,与画面协调。

绘本的读者以幼儿为主,所以在文字的使用上一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尽可能浅显直白。但是文字作为启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良好工具,也就要求它在浅显的基础上要保持美感,给孩子传递语言的魅力。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在文字要合理使用正确的儿童口语。

绘本里的文字要正确、规范,要符合儿童的口语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流于表面地模仿娃娃腔,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给孩子创作一本属于她的绘本,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倘若能在了解更多专业内容和技法的基础上,让这份创作更上一层楼,又何尝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