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里有一个很浪漫的桥段,范闲从澹州去往京都,在神庙里邂逅林婉儿。两人四目相对,瞬间火花绽放,天地为之失色,眼中只有妙人。

林婉儿离开前,送给范闲自己手中的鸡腿,送鸡腿虽然不如鲜花、钗环来得美妙,但是对于范闲来说,都有姑娘留下的痕迹,范闲对林婉儿惊为天人之时,她已经提起衣裾翩然离开,如惊鸿一瞥的短暂会面,让范闲为之深深的眷念,着迷。这种画面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

每一个追逐与等待,仿佛更加接近,但是又好像遥遥无期,让这种感情更加充满期待。

一见钟情的基础一定是颜值在线,一个有趣的灵魂,肯定激荡不起一眼之后的波澜。就好比我们相亲一样,总得有个第一印象,如果第一感觉不好,那也别谈以后了。现代人的婚姻恋爱途径可能更加多样,网络、联谊、亲戚朋友介绍、各种相亲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那么古代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诗经.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2)


这段叙述充分的反应出,先秦时代的男女婚姻,还是要送彩礼的,而且不管你男女是不是两情相悦,媒人还是必须有的,但是好像并没有不许见面之说,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以看出来,情侣之间还是可以见面的,甚至可以石桥相送。平民之间的婚恋还是很自由的,《蒹葭》里也反应出这种自由状态,“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种追寻的画面,像极了对于爱情渴望的样子,佳人一直在其左右,自己却寻而不得。

汉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大防并没有那么严格,如果婉儿与范闲在此时相遇,虽然能在一起,但是贵族之间的联姻,少了一丝浪漫

先秦时代的婚姻并没有那么多束缚,自由恋爱还是存在的,并不是后来说的,连麻子、瘸子都不知道。但是彩礼、媒人还是要的,别怪现在的姑娘现实,找你要彩礼,从先秦时代就这样了,实在是遵循传统嘛。

及至汉代,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汉代的婚姻制度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当然封建社会上层阶级一直是遵循礼教而来,对于婚姻的选择上,还是必须保有贵族的联姻制度,就是现代所说的门当户对。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3)


平民之间的婚姻并没有那么严格,甚至男女大防,也并没有那么多要求,是不是很颠覆想象?《汉书.地理志》中郑地有记,“若乃州阁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意思是,这地方的青年男女聚会的时候,是可以坐在一起的,甚至可以一起玩游戏。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4)

民国关于汉代婚姻的记载,男女可以杂坐,甚至可以一起游戏。

当然只要不太过分,这些无伤大雅的游戏玩耍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反倒是上层贵族之间的婚姻必须是家族联姻,甚至是利益联合。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段关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兰芝被婆家休弃后,仍然有“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意思是说,县令家的三儿子,长相俊俏,年岁相当,上家里来提亲了。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5)

一个被休的女子,还会有如此妙人求娶,可以想见汉代对于女子的婚姻束缚并没有那么严格,女子是可以再嫁的,而且看质量,如果像刘兰芝一般颜值在线的,且多才之人,再嫁也是so eary.

但是汉代的婚姻里面,女子的地位依然是很低下的,比如七出制度,汉律以“七出”、为弃妻的基本原则。“七出”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不仅公婆可以强迫夫妻离异,妻子有“七出”之一者,丈夫也可以合法的休妻。最重要的一点,“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儒家思想的男尊女卑贯穿了,整个汉代婚姻制度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魏晋南北朝政治更替频繁,门阀士族制度严格,婚姻恋爱“士庶”有别。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很频繁的一个时代,社会动荡也意味着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一个解放过程。

这个时期的主流婚姻形式是,门第婚姻,这也和当时的“门阀”制度有很大的联系。士庶不婚,成为婚姻里约定俗成的规范,想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在这个时代,你是钻不了空子的。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6)

门第的婚姻缔结遵循三个宗旨:

1:严格遵守士庶不婚选择,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贵族阶级为了标榜血统的高贵与纯正,绝对不可以自降身份去和平民缔结婚姻。

2:士族之间的地位高低,也决定了是不是可以通婚,最后由于阶级斗争越演越烈,甚至士族之间都形成了地位高低之分,贵贱有别已经开始渗入婚姻制度中来。

3:国婚逐渐走入各士族的婚姻里来,魏晋南北朝,政治权利极不稳定,各个士族开始和国家王室缔结婚姻,以保住自己士族的高贵。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7)

总之,这些所谓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士族利益上面的,和百姓没有关系,那么老百姓的婚姻又是怎么样的呢?

1: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平民女子的爱情并没有贵族女子那么多的利益羁绊,反倒可以自由的表达。《乐府诗集》里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是当时男女爱情的唱和现实。“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2:择偶的多元化,据记载美男潘岳(潘安),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左思)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妇女是可以出去抛头露面的,甚至可以对美男子有想法,男人丑了也可以吐他口水。

3: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大融合,贞操观念淡化,女子再嫁也不是不可以。

这个时代的女子实际上婚恋还是相对自由的,婉儿和范闲在此时遇见也是可以,但是士族之间的联姻,会不会让两个年轻少了一丝情感。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8)

隋唐时代,女子拥有更多的自由,特别是上元灯节,简直就是唐代的“非诚勿扰”,假如婉儿与范闲在此时相遇,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

隋唐是个好时候,婚姻恋爱都崇尚开放宽松,可能和当时好胡风有关系,少数民族与汉人的结合,带来了相对自由的气息

特别是隋末战乱,灾荒,人口急剧减少,至唐朝初年,天下人口只及隋时的十分之一。唐王朝开始休养生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口发展,在婚姻方面下发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而且对于能使“婚姻及时”,“户口增多”的地方长官加以奖励。唐制规定女子不授田,结婚不加赋,使娶妻者得内助之力,又无租调之累,以此来促使百姓乐意婚嫁。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9)

总结起来就是,只要你结婚了,不给你增加社会负担,可以安心的相夫教子,甚至一个地方的人口增加了,地方官也是会得到奖赏的,唐朝为了增加人口,出台了很多鼓励结婚好合的政策。

唐代的女性更加大胆、自由,她们有各种抛头露面的机会,比如春游,《虢国夫人游春图》就表现了唐朝妇女出游的状态,一群人骑马执鞭,由太监以及几个少女陪同,几骑前导纵马在前,随后是虢国夫人姐妹两人并辔而行,虢国夫人C位出道,甚是出彩,她双手持缰,右手指间挂着马鞭,丰润的脸庞上,娥眉淡扫,不施脂粉。从画中可以反应出来当时的妇女游春的习俗,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0)

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了当时游春是一种风尚

《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归。”

清明春游之时,是唐代一个很大的游乐节日,杜甫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清明节春游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冬天已经过去,吐故纳新,大家都是抱着出去游玩的心态,所以清明不见悲戚之色,反倒是青年男女相会的日子。这个时期的男女的自由度是相对开放的,甚至男女可以同游。

另外一个大型相亲会,就是上元灯节了,影视剧《大明宫词》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小太平找不到韦姐姐,急得在长安街上到处掀面具,当他掀开薛绍的昆仑奴面具时,一个面如冠玉的翩翩佳公子,瞬间如电击一般穿透了她的心,整个人的灵魂都被牵了去。其实上元灯节不仅仅是一个灯会,更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大型集会。

如果《庆余年》里,林婉儿和范闲第一次相遇,是在上元灯节呢?在花市灯如昼的上元灯会,一位白衣飘飘的姑娘,衣裙飞扬,消失在看灯的人群中,范闲眼望佳人倩影不在,心情低落,辗转难眠,是不是更觉得动人?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1)

唐朝女子的婚姻多了潇洒自在,少了后世的封闭拘谨。在唐代,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习以为常,并未受贞节观念的严重束缚,它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唐代男子可以纳妾嫖妓、寻花问柳,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有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艳事发生。

在唐朝,女子的婚恋观来说,是相对自由的。

宋代在出现程朱理学之前,女子是可以休夫的,不过要付出坐牢的代价。朱熹提出“灭人欲”,“节烈”之后,女子在婚姻中地位一落千丈

直到宋代,战火纷飞,把宋朝生生的分隔成了南宋北宋。

在北宋时期,一直是“一夫多妾”制,妾再美貌也越不过正妻的地位,所以少被电视剧所蒙蔽误导,不管是哪个时代,正妻的地位,也是小妾不能撼动的。

而“妾”是什么,可以等同于丫鬟、奴婢,而其主要作用还是繁衍子嗣后代的,甚至还需要服侍“正妻”,看过《知否》那部剧的就知道,嫡出和庶出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就连“妾”的孩子都要拜“正妻”为母亲,而且不得有所怠慢。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2)

其实在宋代“妾”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妾”的生死存亡和男主人有很大关系,男主人活得长,或许还可以享受一下锦衣玉食的生活,如果男主人不幸去世,那么“妾”是可以被“正妻”发卖掉的。

《金瓶梅》里就有这样的描写,西门庆一蹬腿,吴月娘就把潘金莲处理掉,因为吴月娘是家里的“正妻”,她有权利发卖家里的私人财产,老公去世了,家里的“妾”就像陈年旧物,就处理二手物品一样转卖了。

大才女李清照在丈夫赵明城去世后,结识了张汝舟,但是此人贪财,觊觎李清照手里的金石玉器,李清照被此人的甜言蜜语所蒙蔽,嫁给了他,婚后生活极其不幸,但是李清照敢于反抗,她上官府状告丈夫,以期达到离婚的目的。宋律有规定,女子告夫,不论真实于否,一律坐牢三年。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3)

就大才女告夫案来看,宋朝女子不是不可以休夫,是可以的,但是必须付出坐牢的代价而已。直到出现程朱理学前,女子还是相对自由的,尤其是南宋的朱熹,把儒家的“内贤”发挥到了变态,女子的地位才直转而下。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节烈”之后,礼教的婚姻制度才得以真正严格的实施起来。

元朝历史复杂,各民族各自遵守婚俗。

岁月悠悠,到了元代,这个时期的婚姻制度,就格外不同了。

元代蒙古族和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婚姻制度相糅杂,就形成一个复杂的制度。忽必烈曾颁布一条圣旨:“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递相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限。”

有学者说,元代的婚姻里,特别是蒙古女子可以在家庭里做主,逆风觉得这是没有根据的。元代由于战争掠夺的原因,蒙古社会,男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同时他们的婚恋观里,还存在浓厚的原始婚姻的残余,男子娶多个妻子是很正常的,而且女子不能嫉妒、抱怨。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4)

女真人生活图

元代由于历史复杂,各个民族的婚恋观不同,所以忽必烈颁布法令,“各从本俗”。至于元代仍占人口多数的汉族的婚姻礼俗,则基本上沿袭了原有的传统,但也有若干变化。但基本来言,女子的地位开始受到南宋理学影响了,女子开始有“守节”一说了。

甚至蒙古人也开始受汉族婚姻的影响,不从本俗。蒙古弘吉剌氏的脱脱尼,年二十六岁时丈夫哈剌不花死了,哈剌不花前妻有二子已成年,尚未娶妻,都想收继她。“脱脱尼以死自誓”,“二子惭惧谢罪,仍析业而居”。这样的事,元朝官府也没有横加干涉,自己喜欢就好。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5)

大明朝的婚姻和爱情已经没有关系了,如果林婉儿此时遇到范闲,倒是可以在一起,但是想见面互诉衷肠有点难,这个时期虽然律法严明,但是民主思想的萌芽,让封建的婚恋观受到嘲讽。

《大明律》规定: 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总之一句话,婚姻和爱情已经没有关系了,就是一场生育繁衍而已,家族之间的利益结合,什么私奔,什么爱情,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庆余年》里林婉儿与范闲的美丽邂逅不可能发生在这个时代,不过他们倒是可以凭借庆帝和范闲老爹的指婚在一起,这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在这之前,他们的见面,是不符合当时的规矩的。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6)

明朝的小说多写才子佳人,多反映这样畸形的婚恋观,造成的爱情悲剧。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学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刊行于世,简称“三言”。

“三言”里的故事多半是对这种压制人性的婚姻持着否定态度,证明当时的人民还是渴望自由的爱情。虽然律法严苛,但是思想自由,任统治者的法律无情,进步的民主思想萌发还是在悄悄成长。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7)

明代话本《三言二拍》

清朝入关后,保守的婚恋观又重新在腐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了,节妇义女的故事又开始重新上演。

本来民主意识刚刚萌芽,可是随着清朝统治者的到来,保守的婚恋观又重新在腐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1、"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长亲族掌握主婚权力,是清朝法律的规定。

2、清入关以后,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

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 ,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

清朝继续了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朝的离婚条件依然是,已婚妇女须无条件服从丈夫。在明清时期,对女人贞操的要求,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女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各地的贞洁牌坊纷纷树立起来,以安徽歙县为例:整个宋朝获得贞节烈女称号的有5人,到明代达到了710人,到清朝7098人。到清朝的时候,贞洁牌坊的普及,就是对女性自由的一场屠杀。


庆余年结局范闲娶了谁(从庆余年看古代男女的婚恋)(18)

《庆余年》里那么美好的桥段,只能发生在宋代以前,其他朝代,这样的男女大防之事,不会被世人祝福的。

这人世间任何被人称道的美丽,都不及你第一次给我的那个鸡腿,虽然看起来它好奇怪,但是那只鸡腿上有你留下的香气。

,